||
根据史料记载,元朝蒙古军队在攻打城池时,大都采用沙袋战术,就是士兵们攻城时每人携一个装满土的沙袋,在城下到城墙之间,硬是堆出一条路,然后骑兵就踩着这条沙袋铺就的路,攻上城墙。
沙袋攻城运用的是人海战术,看似笨拙甚至有些弱智,然而在实战中的效果毫不逊色。灭火同样也需要用到人海战术,尤其在火灾初期,人多则势众,以数量的绝对优势提高灭火效率,从而尽快压制住火势。
火灾频次与人口密度在相当程度上呈正比关系,密集的商铺、餐馆、生产企业和住宅小区,都是火灾的高发场所,试问曾有多少火灾发生在农家乐或是别墅区?人员密度大,用火频繁,用电量大,易引发火灾,反过来却为灭火行动提供了足够的人口基数。
光有人还不行,再看灭火剂,每家每户或是公共区域预备几十个“便携式沙袋”,不过是小菜一碟,关键时候却可以互为策应,短时间便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这与沙袋攻城的思路不谋而合,将众人的力量随时“汇聚”至一点,便能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
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相比之下,硬碰硬的攻城是最愚蠢的办法,不到万不得已时不可为之,沙袋攻城在战术应用中,既避免了惨烈的正面交锋,又实现了攻城的既定目标, 再简单不过的沙袋却为攻城铺就了一座“桥梁”,拉平了双方的不对等地位,速战速决,绝不拖泥带水,这是否对采用沙袋灭火有所启示,两者是否还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有待各位看官进一步点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