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edh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fedhw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

博文

吹毛求疵谈灭火器

已有 3448 次阅读 2016-12-24 16: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吹毛求疵

世界上第一支灭火器诞生在一八三四年,伦敦,一场大火几乎完全烧毁了英国议会大厦所在地古老的威斯敏斯特宫。在众多的观火者当中,有一位却不是无所事事赶来看火景的人,他就是乔治·威廉·比。他最卓越的首创性的贡献是他发明了手提式压缩气体灭火器,这种灭火器是一个长两英尺,直径八英寸,容量为四加仑升的铜制圆筒,和今天的灭火器基本上相同。他把灭火器放在他专门设计特制的手推车里,他希望有配备这种灭火器的巡逻队,在起火地点立刻扑灭初起的小火,从而减少爆发重大火灾的次数。

               

然而再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灭火器在满足大部分灭火需求的同时,仍然存在些许不尽如人意之处:

1.整体笨重

由于灭火剂一般为粉状物或流体,包装必不可少且自带压力,灭火器钢瓶自身的重量,使得现场搬运时有限的体力要浪费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于运送灭火剂,从而降低灭火剂输送效率,耽误并影响灭火。

2.数量不足

   一般2支灭火器为一组,放置在同一地点,起火时,当第一组用完,势必要再去寻找第二组、第三组……如此往复,距离不定加上笨重等因素,容易耽搁宝贵的时间,造成火势失控,由于每次实际介入灭火的时间点不同,所以扑灭初始火灾所需数量也不尽相同。当然,这里也有经济等方面的考虑,总不可能随时遍地都堆满灭火器。

3.使用限制

   对于特殊的油类、纸张、电气、金属火灾,对灭火剂有不同的要求,而每次到底会发生哪种类型的火灾,事先无法预判,这又会导致临时选择和调整,投鼠忌器,迟迟难以下手,又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4.使用便利性

   尽管灭火器操作方式已经比较简单,但对于妇孺老弱以及不常使用灭火器的人,情急之下仍然手足无措,或者是临时发现已失效,使得灭火器的实际效能发挥又被打了折扣。

5.自身安全性

   常见灭火器的喷射距离为2-5米,风向也可能发生变化,与火焰在这样近的距离下,操作人员的安全存在不确定的风险(灼伤、窒息、爆炸、触电、坍塌),容易望火生畏,弃火而逃,先机尽失。

绝大部分的灭火器在正常的寿命周期内不会“遇到”火灾,从而被淘汰,从长远以及防火整体成本来衡量,无疑是巨大的浪费;而从另一方面看,发生火灾时,同一地点附近的灭火器难以快速汇集,可能无法形成初期灭火所需的“合力”。

如果再用极端一点的眼光来评价:由于需要防控的建筑面积无限扩大,一边是灭火器闲置到期的大量浪费;而另一边真正需要灭火时,灭火剂的补充受制于输送环节,有时又会出现青黄不接,防火灭火整体成本始终是一个两难问题。

传统灭火器本身也许没有太大问题,问题是火灾的发展演化却一刻也未曾停息,“矛”正变得越来越锐利,相较之下,“盾”却显得不似以往那般坚固,时代与科技都在不断进步,使用了将近两百年的灭火器是否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头换面?

这些灭火器你见过吗?     半自动灭火袋性能改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0551-1023042.html

上一篇:“复杂”的火灾问题
下一篇:灭火拼的是数量
收藏 IP: 119.5.117.*| 热度|

6 徐令予 姬扬 李颖业 王秉 魏焱明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