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3邶風17静女·總42

已有 1839 次阅读 2022-12-2 11:17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姝女約我會城樓,

暮色難尋魂遊愁。

贈我彤筆白茅朵,

擁得美人喜心頭。*

*和劉禹錫《春詞》韻: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朶,蜻蜓飛上玉搔頭。

劉禹錫(772-842),字梦得,唐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中唐優秀詩人。二十一歲中進士,授監察御史。因任過太子賓客(唐代官名,正三品,掌侍從規諫等),故時稱“劉賓客”。与柳宗元善,人稱“劉柳”;又與李白多有唱和而并稱“劉白”,有《劉梦得文集》和《劉賓客文集》。

目次  一、原詩  二、靜女·小序  三、章字詞解  四  譯詩

文中帶*號者爲拙筆所加。

一、原詩

共三章,每章四句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蹰。

·静女其孌,貽(yí)我彤管。彤管有煒,说(yuè)懌女美。

·自牧歸荑(tí),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二、靜女·小序

《序》:“《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

鄭箋:“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我以彤管之灋德,如是,可以易之為人君之配。”陸音義:“遺,唯季反,下同。”

孔疏:“道、德一也,異其文耳。經三章皆是陳静女之美,欲以易今夫人也,庶輔贊於君,使之有道也。此直思得静女以易夫人,非謂陳古也。故經云‘俟我’、‘貽我’,皆非陳古之辭也。”

朱熹《詩序辯說·靜女》:“此序全然不似詩意”。朱傳:“此淫奔期會之詩也。”

*詩面上的確看不出有小《序》之含義。這是《邶風》中少有不涉及朝廷或政治的情愛詩歌。所以說“暮色難尋魂遊愁”,是因為猜想《靜女》大概率不會把那時代男女相會寫成在白晝。美人很主動, 先是提出城樓夜會,然後又是贈筆、又是送花,令朱熹很看不慣。凡遇男女情愛之詩,朱傳就語稱“淫奔”之詩;若遇述君候男女之詩,又會避諱,將其轉為單純男女之詩。這一點不如孔子所曰“《詩》無邪”。

三、章字詞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蹰。

靜女其姝(shū),俟(sì)我於城隅

靜女】毛傳:“靜,貞靜也。女德貞靜而有灋度,乃可說也。” 陸音義:“說音悦,篇末注同。”

孔疏:傳“女德……可逾”,“言靜女,女德貞靜也。俟我於城隅,是有灋度也。女德如是乃可悦愛,故下云‘愛而不見’是也。姝,孌皆連静女,静既為德,故姝為美色也。《東方之日》(*《齊風》)傳‘姝者,初昏之貌’。以彼論初昏之事,亦是美色,故箋云:‘姝姝然,美好之子’。《干旄》(*《鄘風》)傳曰:‘姝,順貌。’以賢者告之善道,不以色,故為順,亦謂色美之順也。城隅高於常處,以喻女之自防深故。周禮‘王城高七雉,隅九雉’,是高於常處也。”

姝(shū)】毛傳:“姝,美色也。”陸音義:“姝,赤朱反。《說文》作‘𡚾shū’(*𡚾姝音义同),云‘好也’。”朱傳:“姝音樞……美色也。”

俟(sì)】毛傳:“俟,待也。” 康典第30页:“sì…牀史切,音仕。待也。”

城隅】毛傳:“城隅,以言高而不可踰。” 朱傳:“城隅,幽僻之處。”

鄭箋:“女德貞靜,然後可畜;美色,然後可安。又能服從,待禮而動,自防如城隅,故可愛也。”

孔疏:箋“女德……可爱”,“箋解本舉女静德與美色之意,言女德貞静,然後可以保畜也;有美色然後可意安,以為匹也,故德色俱言之。據女為說,故云服從、待禮,謂待君子媒妁聘好之禮,然後乃動。不為淫佚,是其自防如城隅,故可愛也。”

愛而不見,搔首踟蹰

毛傳:“言志往而行止。”朱傳:“‘不見’者,期而不至也。”

踟蹰】陸音義:“踟,直知反。蹰,直誅反。” 朱傳:“踟躕,猶躑躅也。”

鄭箋:“志往謂踟蹰,行止謂愛之而不往見。”

章解:

孔疏:“静女……踟蹰”,“言有貞静之女,其美色姝然,又能服從君子,待禮而後動,自防如城隅,然高而不可踰。有德如是,故我愛之,欲為人君之配。心既愛之而不得見,故搔其首而踟蹰然。”

第二章:静女其孌,貽(yí)我彤管。彤管有煒,说(yuè)懌女美。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毛傳:“既有靜德,又有美色,又能遺我以古人之灋,可以配人君也。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灋,史不記過,其罪殺之。后妃羣妾以禮御於君所,女史書其日月,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無大小記以成灋。”

孔疏:傳“既有……人君”,“既有静德,謂静女也。又有美色,謂其孌也。遺我以古人之灋,即貽我彤管也。”

孔疏: “古者……成灋”,“傳以經云‘貽我彤管’是女史之事,故具言女史之灋也。《周禮》‘女史八人’,注云:‘女史,女奴曉書者。’其職云:‘掌王后之禮職,掌内治之貳,以詔后治内政,逆内宫,書内令,凡后之事以禮從。’夫人女史亦如之,故此總云‘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灋’也。女史若有不記妃妾之過,其罪則殺之,謂殺此女史,凡后妃羣妾以禮次序御於君所之時,使女史書其日月,使知某日某當御,某日當次某也。‘援之以環,以進退之’者,即下句是也。‘生子月辰’,謂將生子之月,故《内則》‘妻將生子,及月辰,居側室’是也。此以月辰將產為文,實有娠即宜退之,故《生民》箋云‘於是遂有身而肅戒不復御’,是也。《内則》月辰所居側室者,為將產異其處,非謂始不御也。‘當御,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既御,乃著於右手。’金環不言著,略之。此妃妾進御煩碎之事,而令女史書之者,事無大小,記以成灋也。此是女史之灋。静女遺我者,謂遺我不違女史之灋,使妃妾德美也。此似有成文,未聞所由。定本,《集注》云‘女吏’皆作‘女史’。”

】朱傳:“孌,好貌。於是則見之矣。”

】陸音義:“貽本又作‘詒’,音怡,遺也,下同。下句協韻,亦音以志反。”

彤管】鄭箋:“彤管,筆赤管也。” 陸音義:“彤,徒冬反,赤也。管,筆管。”

朱傳:“彤管,未詳何物,蓋相贈以結殷勤之意耳。”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毛傳:“煒,赤貌。彤管以赤心正人也。” 鄭箋:“赤管,煒煒然。女史以之說釋妃妾之德,美之。”陸音義:“煒,于鬼反。”

孔疏:傳“彤管以赤心正人”,“必以赤者,欲使女史以赤心正人,謂赤心事夫人,而正妃妾之次序也。”

朱傳:“煒音偉……赤貌。言既得此物而又悦懌此女之美也。”

說懌】鄭箋:“說懌,當作說釋。”陸音義:“說,本又作‘悦’,毛、王音悦”;“懌,音亦”;“鄭:‘說音始悦反。懌作‘釋’,始亦反。”朱傳:“說音悦。懌音亦”。

孔疏:箋“説懌……美之”,“以女史執此赤管而書,記妃妾進退日月所次序,使不違失宜,為書說而陳釋之,成此妃妾之德美,故美之也。”

章解:

孔疏:“静女……女美”,“毛以為,言有貞静之女,其色孌然而美,又遺我以彤管之灋,不違女史所書之事,成其妃妾之美,我欲易之以為人君之妃。此女史彤管能成静女之德,故嘉善此彤管之狀有煒煒然,而喜樂其能成女德之美。因静女能循彤管之灋,故又悦美彤管之能成静女。王肅云:“嘉彤管之煒煒然,喜樂其成女美也。”鄭唯‘說釋女美’為異。以上句,既言遺我彤管之灋,故說彤管以有灋,由女史執之,以筆陳說而釋此妃妾之德美。有進退之灋,而静女不違,是遺我彤管之灋也。”

第三章:自牧歸荑(tí),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

【自牧歸荑(tí),洵美且異】

【牧】朱傳:“牧,外野也。”

】朱傳:“歸,亦貽也。”

】朱傳:“荑,茅之始生者。”

】朱傳:“洵,信也。”

毛傳:“牧,田官也。荑,茅之始生也。本之於荑,取其有始有終。” 陸音義:“牧,州牧之牧。徐音目。荑,徒兮反。” 孔疏:傳 “荑茅……有終”,“傳以茅則可以供祭祀之用。荑者,茅之始生,未可供用,而本之於荑者,欲取興女有始有終,故舉茅生之名也。言始為荑,終為茅,可以供祭祀,以喻始為女能貞静,終為婦有灋則可以配人君。”

鄭箋:“洵,信也。茅,絜白之物也。自牧田歸荑,其信美而異者,可以供祭祀,猶貞女在窈窕之處,媒氏達之,可以配人君。”陸音義:“洵,本又作‘詢’,音荀。共音恭。窈,烏了反。窕,徒了反。處,昌慮反。為,于偽反,注同或如字。”

孔疏:箋“茅洁……人君”,“箋解以茅喻之意。以茅潔白之物,信美而異於衆草,故可以供祭祀,喻静女有德異於衆女,可以配人君,故言洵美且異也。言供祭祀之用者,祭祀之時,以茅縮酒。《左傳》曰‘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是也。定本、《集注》云‘信美而異’者。”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非。

【女】朱傳:“女音汝。……女指荑而言也。”

】朱傳:“貽與異同。”

毛傳:“非為其徒說美色而已。美其人能遺我灋則。”

鄭箋:“遺我者,遺我以賢妃也。”標點

孔疏:箋“遺我……賢妃’,“箋以上‘自牧歸荑’,故人貽已以美女,此言‘非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則非美其女,美貽已之人也,故易之以為遺我以賢妃也。”

章解:

孔疏:“自牧……之貽”,“毛以為詩人既愛静女而不能見,思有人歸之,言我欲令有人自牧田之所歸我以茅荑,信美好而且又異者,我則供之以為祭祀之用,進之於君,以興我願有人自深宮之所,歸我以貞信之女,信美好而又異者,我則進之為人君之妃。又言我所用此女為人君之妃者,由此女之美。我非徒悦其美色,又美此女人之能遺我彤管之灋,故欲易之以配人君。”

朱傳:“言靜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特以美人之所贈,故其物亦美耳。”

四、譯詩

姝女静候高城隅,我尋難見心焦慮。

静女美貌贈我筆,筆紅心赤述女美。

牧野赠我白茅美,茅因美人赠而美。

2022年11月17日星期四,2022年12月2日星期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366207.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3邶風16北風·總41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3邶風18新臺·總43
收藏 IP: 171.83.5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