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华人担任美国大学系主任为什么还很少?”-1 精选

已有 7246 次阅读 2022-11-10 08:17 |个人分类:人生|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饶议科学2022-10-27 发表了一篇文章,讲到2005年,他致信美国《科学》杂志,触发一轮对华人在美国科学界天花板问题的讨论。提出“华人担任美国大学系主任为什么还很少?”并得出原因:与旅居海外华人是否承认无关,种族歧视今天事实上在美国大学远未绝迹。1. “对于每一个个华人来说,是否做系主任不是很大的事情。但很难给一般人解释行政领导外还有智力领袖,何况智力领袖的概念在华人文化中是否存在有较大争议。”2. “对于一个族群来说,罕见任领导会影响族群及其后代,自甘挫败。”3. “华人在国际上很少担任领导的总体观感,也助长基督教文化主导群体习惯性地占华人便宜。在有些空间和时间不时上演白人对华人恃强凌弱,也就不奇怪。”

我也来分享我的几次申请行政职位的经历、体会和感想。如果有国外的博友看到,如果能对你们有什么帮助,也是我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对于我来说,20年的努力,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每次的经历不一样,也有共性的一面。

第一次申请研究生院副院长职位。我1985年6月去Cornell大学读硕士和博士,1990年7月拿到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NDSU)的助理教授,去这所排名200以外的学校工作,主要是想在那里先做几年,再跳槽。但不管怎样,也是州立大学之一,农业也非常强,作为学农业的,还是一个挺“体面”的第一份工作。1997年升到副教授,1998年担任该校细胞、分子生物学博士项目主任(相当于国内的学科点点长,或者博士点点长)。记得是1999吧,NDSU研究生院要在校内招一个副院长,我去申请了。研究生院院长(我也记不得他的名字了)对我也很认可,我的能力也没有任何问题。但唯一不足的就是我还是副教授,结果输给了我们系的一个正教授。这是我错过的第一次从教授到行政岗位转换的最佳机会!问题:没有正教授的头衔,资历不够。我的直觉是,我没有受到这位研究生院院院长的歧视。

第一次申请研究所副院长的感受:

1)能力还是第一位的,机会不总是常有的。我应该是当时唯一的一个华人教授,还是副教授,做上博士项目主任的。绝大部分美国教授投了我的票。有些因素也是不容易克服的。当时还很年轻,虽然也很遗憾,到也没有特别难受,觉得以后肯定还有很多机会。这次算是一次“增强信心”的机会。但也没有想到,这个梦再也没有能圆。

2)美国有些歧视是实实在在的,有些是以玻璃天花板形式存在的。饶毅教授说的这种天花板肯定是存在的,但他们也可以用另一种理由来搪塞,应该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3)从我的这个20几年前的例子看,其实并不是大家不想去做系主任(或其他行政职位),而是当时确实有很多制约因素。(1)我们那一代人的英语整体确实比较差,成为了一个致命制约因素—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相对来说,资历也比较浅,还没有几个到正教授级别的,没有想过要去做行政。(2)没有大陆华人有过这样的履历,没有榜样的指引和指导。这个经历也远比饶毅教授写给《科学》的信要早6年。至少我没有感觉“自甘挫败”。而“占华人便宜”,“白人对华人恃强凌弱”,的情况总会有,但非常正直的人更多。种族歧视在美国一直都是有的,人权歧视也曾经非常糟糕。直到几年前DJT上台,我的感觉还是整体还是在渐渐好转的。我有很多美国朋友,都是非常友好的。当年我的教授同事(Dale Herman教授)还建议我去参选学校所在区的州议员。我还是有自知之明 -语言问题太大,没有去折腾。所以不能一棍子把所有人打死。

后面的进展怎样呢?

下篇预告:尝试竞选美国园艺学会副主席

程宗明

2022年10月28日初稿于杭州,11月8号定稿于南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363077.html

上一篇:如何破解中国95%SCI论文外流的困局
下一篇:“华人担任美国大学系主任为什么还很少?”-2
收藏 IP: 124.225.146.*| 热度|

11 檀成龙 史晓雷 郑强 王正庆 周忠浩 王安良 张俊鹏 姚小鸥 王涛 简小庆 程少堂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