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代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sbbi 美国华人史、人文、诗词及财经

博文

【伯尔传】Ⅰ雅士鸿途 05

已有 2545 次阅读 2013-11-11 02:2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坠落的元勋』:埃伦•伯尔的一生

                                                            Ⅰ 雅士鸿途

                                                                    05

   长老会教派,长老会学院,和保守派政治统治阶层,是独立革命前后伊丽莎白镇社会秩序的三根支柱。伯尔的继母是萝妲•欧格登•爱德华兹,她的父亲罗伯特•欧格登是伊丽莎白镇政治和宗教精英的领袖人物,他的儿子,萝妲的兄弟们:罗伯特,马西亚斯,和埃伦•欧格登都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他们一边为爱国者呐喊,一边从事律师事业-走着与伯尔一样的职业人生道路。

   在这个较小但是极有革命影响力的社区里,伯尔与本镇“老大”的儿子们-马西亚斯和埃伦•欧格登,保持着长久的密切来往。他们两个与伯尔年龄相仿,又同在一个家庭长大,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兄弟而不是甥舅。伯尔另外一个孩提时的朋友,是来自伊丽莎白镇本地的乔纳森•岱顿(岱顿与伯尔一样是志向远大的年轻人,他是后来参加1787年立宪会议中最年轻的代表)。伯尔,岱顿和欧格登兄弟之间的关系在马西亚斯娶了岱顿的姐姐汉娜•岱顿之后,紧紧地粘合在了一起。作为本镇两个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岱顿和欧格登占据着长老会教堂内最好的座位。岱顿就读于普林斯顿,他们四人就成了伯尔“男杰团体”(Boyhood Bond)核心圈的成员。

   伯尔在伊丽莎白镇时,也许已经无意中跨上了与他未来政治对手汉密尔顿的竞争之路。1773年的时候,两个十几岁的男孩都有在伊丽莎白镇生活着,那年伯尔住在普林斯顿,但他经常来到伊丽莎白镇,在读书之余积极涉入社交活动。而汉密尔顿则为了读大学,刚从他出生地的西印度群岛到达这里,入学于长老会学院-与伯尔在特平•瑞夫指导下学习语法时同一个学校。汉密尔顿在这里是为入读普林斯顿大学做准备,不久之后他就申请了普林斯顿大学,当他通过入学测试后,由于对升级和班级地位的规定要求过多的豁免,而触怒了学院校长和几位理事。他的要求被否决之后,自负的汉密尔顿转而前往纽约的国王学院(即后来的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773年底(或1774年初)在那里开始了他的学习。

   伊丽莎白镇是个较小的社区,伯尔和那里的他就读过长老会学院-即汉密尔顿去到国王学院之前学习的地方,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现存的记录里没有显示他们两位在那里曾经相遇过。设想如果汉密尔顿被普林斯顿录取而不是去了国王学院,那将会发生什么?或许汉密尔顿对伯尔的看法就会不同,也许这两位引入注目的年轻人会加入到同一个学生会,共享友谊的圈子?

   Nassau Hall,拿骚厅

   伯尔在十一岁时向新泽西学院提交了入学申请表。殖民时期的学院更像今天的预校,普利斯顿就读学生的年龄也参差不齐。虽然伯尔的学分已达到了录取资格,但学院理事和系部门还是因为年龄原因拒绝了他。接下来的两年里,伯尔就自学那些学院的科目。1769年他又一次申请测试,并要求进入高级班-就像以前汉密尔顿的要求那样,结果没有被答应,最后学院以二年级学生的资格录取了他。虽然伯尔已经十三岁了,但与班级中大部分的同学相比,他还是要小四岁之多。他的年纪轻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他在大学里的绰号是“小伯尔”,这个戏虐的称呼反映了他有着不寻常的早熟和较小的个头。

   当1756年新泽西学院的拿骚厅竣工时,这座乔治时代风格的结构体成为了地区当时英属北美最大的建筑物。它有三层高,六十个房间。拿骚厅将所有的设施集中在了一起:图书馆,小礼堂,学生宿舍,以及娱乐室,学院也被创建成非教派专属的教育机构。新泽西学院最初是所用于培养“新光”派牧师的学校,但随着伯尔来到这里的1769年,学院教学的科目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只是一所牧师人员的专属培养地,也逐渐成为那些有开明思想有追求的年轻人的聚集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2825-740705.html

上一篇:【伯尔传】Ⅰ雅士鸿途 04
下一篇:【纽约400年史话】一:流沙 01
收藏 IP: 74.7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