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代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sbbi 美国华人史、人文、诗词及财经

博文

【伯尔传】Ⅰ雅士鸿途 04

已有 2643 次阅读 2013-11-11 01:3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坠落的元勋』:埃伦•伯尔的一生

                                                             Ⅰ 雅士鸿途

                                                                     04

   死亡是人生苦短和未来不可预料的强烈提醒,伯尔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在拥挤的大家庭里要获得认可,他一直在决心中成长。当伯尔七岁时,他的舅舅皮尔邦•爱德华兹把他描绘为一位”贪婪的学习者“,并记述他“精神饱满地去到学校,Learns Bravely-学习很是努力”。伯尔最清晰的童年记忆竟是他从家里逃出去的片断,年轻的伯尔总是渴望向这个家庭证明自己。

   伯尔的家庭背景促使他去接受教育。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对他周边的人一贯从个人角度严格要求他们的宗教信仰。外祖父那“先知先觉”的信条,给予早期的伯尔一个全面的对救世主信仰的认知。这位神学家曾经在1740年公开批评那种“用地狱之火和遭天谴来吓唬那些可怜的无知儿童”的教育方式。爱德华兹相信,在上帝的眼里,孩子不简单只是“罪人”,他们是聪明的可以被教导和开化的人体。乔纳森•爱德华兹把自己的孩子们-包括艾莎和蒂莫西,都看做是他的学生,依照他们的“年龄和能力”来教导他们,尽可能地快速培养他们的灵活机动性。随着人身死亡率的扩大,在太迟之前拯救他们显得真正当务之急。看起来很有可能的是,蒂莫西•爱德华兹与他父亲一样对教育享有迫切感,从而对伯尔和他姐姐进行指导。

   从另一角度来看伯尔那不寻常的童年。尽管父母去世时伯尔刚刚比婴儿大一点儿,他却就已经承继了他们非凡的美德。他父亲去逝后,他那“勤劳,正直,诚实和至真的虔诚”被人们所颂扬,他是一位积极的基督徒-有着一丝不苟的坦诚和完美无瑕的道德品性。如此光辉的记念与他儿子那最终的声誉形成令人瞠目的鲜明对比,这位前途光明的伯尔将会被抹黑和刻画成一位“冷酷的野心家,虚伪的国家官员和私生活享乐主义者”。

   蒂莫西•爱德华兹培养伯尔去追随他父亲的足迹。在十八世纪的社会,几乎没什么社交机动性,年轻人大都都选择与父辈相同的人生事业。像本杰明•富兰克林那样,从他父辈的贸易商人跳跃到一位国际知名人士和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事实上是很少见的。老伯尔与伯尔一样,也是从孤儿长大的,他的父亲丹尼尔•伯尔是康乃迪克费尔菲尔德一位富翁和受人尊重的地主。老伯尔是丹尼尔十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老伯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父亲的遗产供应了老伯尔到耶鲁学院(耶鲁大学前身)读书。老伯尔生前以自己的名义给伯尔留了3679英镑,用来支持他儿子的教育。伯尔虽然没见过父亲,但周围每一个人都盛赞他父亲是一位绅士。他们都期望这个年轻人将来会成为“有前途的人”-或者选择教堂(做牧师),或者做律师,两者都需要磨砺他们说服人的方式和技巧,方能在精英的社会中站稳脚步。

   亲戚和朋友

   伯尔在蒂莫西•爱德华兹位于马萨诸塞Stockbridge-斯托克布里奇的家庭中度过了他的前两年。早年他剩余的时光都是在新泽西的伊丽莎白镇度过的。爱德华兹显然是一位奉献极大的监护人,1762年返回新泽西后,他继续从事律师行业,他的经济状况明显可以支撑这个不断扩大的家庭,他和他的妻子前后共有十五个孩子。为了保障伯尔接受稳定的教育,爱德华兹采取了不寻常的措施-他聘请了一位普林斯顿大学学生特平•瑞夫来督导伯尔和莎莉的学业。瑞夫被伊丽莎白镇本地长老会学院委任为教师,爱德华兹则在接待部任职,伯尔在七岁时注册入学长老会学院学习。

   伊丽莎白镇位于伊丽莎白河岸边,是一座相当富裕的殖民时期城镇,它是后来长期任担任新泽西州长的威廉•李文斯顿的家庭所在地。李文斯顿从1776年直到1790年去世一直是新泽西的州长,他曾经是伯尔父亲的朋友,在葬礼上为伯尔的父亲宣读颂词。李文斯顿出生于纽约城,他的家族是“帝国州”(纽约州的绰号)最大的地主庄园家族之一,李文斯顿是位于普林斯顿镇的新泽西学院的热心支持者,这所学院的最早课程都是在伊丽莎白镇教授的。与这个社区其他精英不同的是,李文斯顿与“新光”长老会站在了一边,成为响应乔纳森•爱德华兹号召的一支力量,伊丽莎白镇长老会教堂随即也成为这座城镇革命思潮的象征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2825-740700.html

上一篇:【伯尔传】Ⅰ雅士鸿途 03
下一篇:【伯尔传】Ⅰ雅士鸿途 05
收藏 IP: 74.7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