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何若相忘于江湖–我的科学网两周年 精选

已有 10762 次阅读 2016-6-20 09:30 |个人分类:杂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不知不觉,在《科学网》上书写文字已两年有余。第一篇博文写成于博士即将毕业的2014年5月间。那时书念到了头儿,回首在大洋两岸的学校里度过的漫长岁月,似乎有千言万语生怕无人知晓。首篇拙作甫一上传,旋即戴上红花,竟忝列精选。其时以一初踏科学网“江湖”的在读研究生,初生牛犊,受宠若惊之余,备感荣幸之至。

自那时起,渐悟此间之乐,蒙诸多读者错爱、前辈提携、朋友鼓励,竟致流连忘返。以华语学术圈之大,活跃于科网之上的作者数目当然是少得可怜。但这里的确不失一处不时有较高质量文章出现的交流平台。两年之中,我常常被诸前辈老师的妙文、深思及见解倾倒,有未曾谋面,但神交许久的朋友,也目睹了诸一些有争议的事件。

江湖没有远去

昨日清晨,看到韩枫老师的一片文章,唏嘘他感觉已经渐远的科网江湖。按照一些网友的说法,我来的时候科网巅峰时期就已然远去。“老老年”间的事,未曾经历,只能听人说相声般的转述。至于真假,无从判断。从一些作者的唏嘘中遥想当年的繁荣,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番盛景。

任何一种事物,如自然物种,像商业产品,总有它自己的生命曲线。新生、成熟乃至衰落,这规律无从打断。今天的网络时代,旧时火热的一塌糊涂的论坛式平台如天涯,颓势已是尽人皆知。新媒体形式的横空出世,分流大量受众,也是必然。记得十数年前,我家乡的文化工作者多方探访、挖掘资料,恢复了一种早已失传的曲艺形式,当地媒体大加报道,上纲上线到弘扬民族文化。不过我想,失传就有失传的道理,定是它没有了观众,丢掉了造血的功能。即便是挖掘出来,除了热闹一阵,除了再次被人们遗忘,成为无言的结局,又能怎样?

但我倒觉得,悲观也大可不必。按照心理学原理,对于往日的事物,人们会按照藏在心底的意识,把它美化或者丑化。譬如历史学家们发现,二战的老兵们,对于境遇的惨状、自己的神勇和敌人的无能,总是在回忆里不自觉的夸大。科网其实不断的有新鲜血液输入进来。我们也常在文章目录里看到新作者的名字。江湖何曾远去,即便寂寥一些,它也还是江湖。

立比破更有价值

不破不立是个成语,但很年轻,不到百年。不破不立有道理,但我对只破不立不甚感冒。我们的文化,数十年间经历了太多砸烂一切的革命热情。缺少的,却是沉下心自省,以及如切如磋的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喜欢读有价值的博文。什么是有价值?像是一场学术报告,读罢会有回味和思考,不管你对其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要有几条takehome message,可以带回家去思谋良久:不论是让你感受到艺术的美好,还是文字的隽永;不管是对学术人生的思考,还是让你知道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科学网上有不少博主的文章,对我而言是极好的精神食粮。孟津老师深藏不露的内功全在文字之间,力透纸背;赵斌和李侠老师的博文,具是高端纸媒发表的水平;谢平老师对学术问题钻研和思考,是学者风范曾泳春师看似寄情山水绿树美景和咖啡,心里的明镜儿常在不经意间被留言暴露;我开玩笑般地说邢老人家的文字是酒,也是药,生活里头少不了——他老人家笑傲于江湖间的洒脱,绝不是花拳绣腿的表演武术套路能够模仿的;贾伟教授的文章,没有一篇滥竽充数。不管出门看见公鸡还是松鼠,都能信手拈来讲述一番让人思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刘立教授限“好友阅”的文字,全是是实打实的“干货”:那里头是真的有破,有立;高山老师常唱反调,我还曾因为不能赞同他的某些观点和高老师留言争论,现在看来,自己幼稚了——即便他的观点我不能全部接受,他独立思考的精神、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和敢作敢为的范儿,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最为弥足珍贵的东西。身处天府之国的韩枫老师的文字,为知识分子何去何从而焦虑,让我想起“无川不成军”的佳话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小水獭陆博士率真的文字背后,是沐浴她长大的,80年代单纯的艳阳天里,锦簇的一团繁花。

(此处略去N位老师的优秀事迹)……

有几位前辈的旧文,我还时常不断的翻阅。如李小文,王鸿飞教授的文字,这倒真像传说中远去的老江湖,让我高山仰止。

后生晚辈,想知道怎么写科研论文,要去读何毓琦教授的博文。你会知道老派严谨教授的科学思维是什么样子。何教授的文章,永远是提纲挈领,铁板一块,字句铿锵。即便短如三五段,也故事完整,逻辑清晰。这是思维的力量。

写作,总会有人认真的坚持

今天的科网之上,有质量的文章和有意义的交流,还在不断涌现。因为总有人写作并且真诚的交流。

记得有位年轻的博主在他的短文里讨论为什么来科网写作。尔后又真诚地承认是为了出名。当时我想,以这般的动机,怕是写不出好文章。今天我已全然无法想起这是哪位作者。让人记住的还是那些挤掉水分之后依然有分量的干货。

为什么坚持写作?对知识分子来说,笔是最主要的工具。说“继往圣,开来学”,调门太高;说“天下有饥而饥之,天下有溺而己溺”,也很夸张。写作是消遣,是记录,是反思,是宣誓话语权,也是和冥想一样,平静心境的捷径。倘若还能对别人有点益处,就是最好的结果。

回望过去的七百多个日夜里留下的数万言,和散见报纸书刊的补丁豆腐块,也是对自己生活的另一种交代。

大师”的远去,让江湖看起来寂寥了许多,但这也正是我们继续认真写下去的理由。《权利的游戏》里有句台词:thereis no justice in the world, unless we make it.

文字如自己身上的衣裳,看得见的是总是别人。只要写得用心,喜笑怒骂,尽随他去。记得有观众质疑《锵锵三人行》里的知识分子嘉宾为何总有一种“装”的感觉。主持人窦文涛回应说,你觉得我们“端”着,是因为您还不会“端”,还在躺着。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985700.html

上一篇:哈佛的赵朱木兰中心和一个“超级家庭”
下一篇:芝加哥往事
收藏 IP: 209.6.79.*| 热度|

50 曾泳春 李侠 刘立 刘拴宝 胡荣桂 李本先 彭思龙 杨顺楷 郑小康 李颖业 强涛 史晓雷 庄世宇 郑永军 徐晓 韩玉芬 赵美娣 黄永义 张忆文 赵凤光 王春艳 冯兆东 白龙亮 陈楷翰 彭真明 程娟 周明明 姚伟 李满枝 应行仁 梁洪泽 陆绮 武夷山 王善勇 武永军 王桂颖 杨庆节 杨金波 李志俊 刘钢 邢志忠 吴洪洪 张少雄 黄仁勇 张启峰 科学网编辑部 zjzhaokeqin shenlu yunpeng3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