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名片和影响因子的故事 精选

已有 11396 次阅读 2017-2-26 20:10 |个人分类:大学评价|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发生在去年冬天。

我在欧洲参加一个会议。一个与会议议题相关的创业公司老板D博士带着学习和建立人脉的目的前来参会。他知道我是中国人后,拿出一个名片,说这是一位中国教授给他的,看我认识不认识,后面加上一句:我这辈子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名片!(I have never seen a business card like this in my life)。我问:“为什么?”

看看这些头衔!”D博士一脸懵懂的说。

我仔细看看,原来方寸大小的名片60%的篇幅都用在了罗列各种头衔上:除了常见的教授,博导,还有一堆院长、主任、主任委员、编委、编辑等等,最有趣的是还加上了一个XX单位“原X长”。我笑笑说,“看来你遇见了一个大人物!”

D博士依然一脸懵懂,然后悠悠地、但一针见血地提出来他的疑问:“既然他有那么多头衔,还告诉我XX课题他们从十年前就开始做了,为什么我从没有读过他的论文,他的名字让我很陌生?”

我解释说,在我国古代,名片远比今天的作用大。今天名片的作用是为了方便人们联系,留下姓名、所属机构和联系方式即可;但历史上在东亚,名片上还常常写上籍贯、家世、出身等等信息。这位教授显然是为了尽量多的提供自己的信息。

强词夺理完之后,我摸着自己一脑门的冷汗,不知道面子找回来没有。但是我从心底里希望在对外交流的时候,大人物们能入乡随俗、化繁为简,简简单单写上“职务、单位、联系方式”这样有用的信息。尤其在学术交流中,声誉的建立完全不依靠所谓的头衔。除非是世界知名的机构,对方也往往搞不清您所在的委员会、编委会、各种级别的重点实验室等等声誉如何、地位又怎么样。

在之前的博文里,我引述过英国历史法学(comparative jurist, historian)创始人亨利·詹姆斯·萨姆那·(Henry J. S. Maine, 1822-1888)在《古代法(Ancient law)》里的那句话:“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The movement of the progressive societies has hitherto been a movement from Status to Contract.)”。我们的特色名片,说明身份还在起着比契约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契约社会里,职业和身份,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不需要额外的包装。倘若实在需要这样的名片,我出个主意,做两个版本吧,对外交流,用那个简化了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几周前。

某处走廊的海报栏里突然贴出一个讲座的海报。讲座是中国学人(学生)团体组织的,演讲人来自中国,看来是一位年轻的学术新星,根据简介看成绩不少。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最为有趣:已在国际刊物发表文章若干,累计影响因子21。对,21,我印象深刻。站在旁边的一位同事像是自言自语的说,这是什么意思(What does this mean)?它什么也说明不了(It means nothing)。

IF的讨论是个老话题,突兀的放在海报里,它的确什么也不代表。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许它代表你发表了一篇很高影响因子的文章,但也许未来5年没有人关注或者引用;对于有些学科,也许它代表了你用几篇文章的篇幅,已经足以建立自己的学术地位——比如不少学科,2-3的影响因子的期刊已经是顶级了。这种评价在交叉学科里尤其模糊:举个例子,倘若你是一位生物医学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技术,用在两个医学领域,都解决了某个医学问题,但发表的论文带来的影响因子会悬殊很大:比如肿瘤学科,和口腔医学。

我曾经在一个聚会上听到两个大学高管笑着讨论数字化的评价机制。一个学术副校长,指着他身边的副教务长说,这家伙的H指数是我的10倍。当然,他是开玩笑,数字是真的,但什么也不代表。副校长是人文地理的教授,早早就建立了学术地位,但是再拼,在影响因子和引用指数上也拼不过做基础医学研究的副教务长。

任何的评价机制都有可取之处,但也必定有短板。迷信某一种指标是很危险的。像著名数学家创立了分形几何学的曼努瓦·曼德布洛特教授(Benoit Mandelbrot)说的:“如果像体育竞赛一样,把竞争(比较)放在一切之上,科学是会被毁掉的(Science [would be] ruined if-like sports-it were to put competition above everything els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1036258.html

上一篇:姆萨吉的新书《基因》
下一篇:一个纯粹的科学家:Hermann Muller
收藏 IP: 213.55.211.*| 热度|

48 曾泳春 马臻 武夷山 岳雷 元凯军 王善勇 李天成 陈宏伟 刘捷 张坤 孔梅 张江敏 彭思龙 刘彪 鲍鹏 LetPub编辑 刘明超 牛文鑫 徐绍辉 柴栋梁 高建国 黄彬彬 张培昆 黄永义 陈理 张忆文 强涛 冯大诚 周健 张海权 徐耀 汪晓军 任胜利 赵凤光 姚伯元 夏华向 梅卫平 王淑杰 kexuegzz xlsd sunnyzhu sqcrft doctor5 xchen luxiaobing12 biofans yunmu blackrain00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