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汇报] 对我有“冲击力”的几本书(科普、专著)(1):“P对NP”问题、“反思经典电磁理论”
网传一位真正的大专家一生“爱书如命,反映出他的深远视野和超凡气魄。他多次向青年人和他的亲近者强调,读书对于人的成长和视野的开阔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更推荐大家多读一些被称为‘闲书’或者‘散书’的书籍。”
“这样的建议源于他的深思熟虑。他深知人的精力和视野是有限的,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会让人的视野变得狭窄。因此,他强调阅读,因为阅读可以让我们突破这些限制,开阔视野,看到更多的世界。”
不由得不佩服大专家的真正智慧了。
我天生身体虚弱,精力实在有限,也没读多少书。以下是与近期“P对NP”问题、“反思经典电磁理论”有关的一些科普书或专著。似乎真正起到“冲击”的,都是不是“专著”。
于是乎,不由自主地想到爱因斯坦引用的名言“Education is that which remains, if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如果一个人忘记了在学校学到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
一、李醒民、胡作玄两位老师
李醒民. 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06.
胡作玄. 第三次数学危机[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04.
当初前后脚读的。对照拜读这两本“科普”书(科技史),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一种难以言表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特别感觉!这种感觉,再加上《古今数学思想》,使得傻有勇气从“源头和底层”重新反思数学、物理学里的某些基础问题。
后话:《中国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是从“特别感觉”到“数学公式”的关键过渡。
二、王宪钧、Michiel Hazewinkel 两位老师
王宪钧. 数理逻辑引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06.
打破了“丘奇论题,丘奇-图灵论题,Church-Turing Thesis”的束缚。
Michiel Hazewinkel.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c1988-1990.
打破了演绎“证明 proof”严谨性的神话。
三、刘晨晖老师
刘晨晖. 电力系统负荷预报理论与方法[M].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1987-12.
“统一场”思路?我差点晕过去!!
除了“线性回归”,在“非线性回归”还列举了“双曲线、幂函数、指数函数1、指数函数2、对数函数、S型函数、多项式”共计 7 类非线性回归函数。
按照爱因斯坦老师:某电力负荷,只能有一种发展的数学函数形式啊!怎么可以用 7 类非线性函数呢!尤其那个“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不是一对反函数吗?
晕不晕,自己用计算机程序算算就知道了。
四、一般的知识背景
(美)莫里斯·克莱因(Morris Kline)著, 北京大学翻译. 古今数学思想[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06, 1979-08, 1980-11, 1981-07.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1981】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11.
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7-07.
拜读的较多。特别是《数学》。买了后的数年间,有空就翻翻。它们就放在枕头旁边。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08.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0-12。
拜读的相对少量些。比《数学》明显少了些。
《百科知识》杂志,从 1984~2003(以后),几乎所有文章都看过。
(美)盖莫夫(G.Gamow)著;暴永宁译. 从一到无穷大 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11.
(美)盖莫夫(G.Gamow)著;吴伯泽译. 物理世界奇遇记[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8-04.
算是大师写科普。高!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从“业余”向“超过业余”过渡的的重要环节。里面词条的参考文献,一般都是较好的“专著”。
五、小结
庞加莱 1908年写到:
“The true method of foreseeing the future of mathematics is to study its history and its actual state. 预测数学未来的真正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它的实际状态。”
《古今数学思想》序言里也写到:
“课本中的斟字酌句的叙述,未能表现出创造过程中的斗争、挫折,以及在建立一个可观的结构之前,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他将不仅获得真知灼见,还将获得顽强地追究他所攻问题的勇气,并且不会因为他自己的工作并非完美无缺而感到颓丧。实在说,叙述数学家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摸索前进,并且如何零零碎碎地得到他们的成果,应能使搞研究工作的任一新手鼓起勇气。”
阅读,可以让我们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人的精力和视野的限制,开阔视野,看到更多的世界。
近期博文目录:“P对NP”
[1] 2023-07-19,[新术语] 宇宙“均寂”(均匀地寂灭)与“幂集公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5932.html
[2] 2023-07-18,[小结] “P对NP, P vs NP, P versus NP”问题的博文汇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5804.html
[3] 2023-07-11,[请教,讨论] P对NP(十):一些相关的说明(研究思路、过渡参考资料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4993.html
[4] 2023-07-10,[请教,讨论] P对NP(九):请您看看,您还有哪些批评或疑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4865.html
[5] 2023-07-09,[请教,讨论] P对NP(八):“P对NP”为什么这么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4724.html
[6] 2023-07-08,[请教,讨论] P对NP(七):“形转换”与立体图、平面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4594.html
[7] 2023-07-07,[请教,讨论] P对NP(六):无穷化版本与连续统假设C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4463.html
[8] 2023-07-05,[讨论] P对NP(五):宇宙“热寂”之前,“幂集公理”不会有太大的毛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4169.html
[9] 2023-07-04,[请教] P对NP(四):相关要点小结(问答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4027.html
[10] 2023-06-29,[请教] P对NP(三):“NP完全性, NP-completeness”之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3466.html
[11] 2023-06-28,[补充扼要说明] “P对NP, P vs NP”问题的“1+3”种证明与无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3320.html
[12] 2023-06-27,[请注意] “P对NP, P vs NP”问题与“无穷 infinity”无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3194.html
[13] 2022-06-10,[请教] P对NP(二):结果的相对性与“1+3”种证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2404.html
[14] 2012-03-23,[请教] P对NP:请***教授等专家指教(一) (一般背景知识汇报,无穷化版本下的“P对NP”)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50859.html
[15] 2015-05-22,The kernel of "P vs NP Problem": Axiom of power se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892400.html
[16] 2011-09-15,A FULL PROOF to the P versus NP problem “P对NP(P versus NP, P vs NP)”问题的一个“完全证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486692.html
[17] 2011-09-06,My report and papers on "the P versus NP problem" (P vs NP)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483639.html
[18] 2011-12-05,TTU论文《A non-canonical example to support that P is not equal to NP》已经刊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515297.html
Zhengling Yang (杨正瓴). A non-canonical example to support P is not equal to NP [J].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2011, 17(6): 446–449.
Published: 15 December 2011
doi: 10.1007/s12209-011-1593-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209-011-1593-5
近期博文目录:反思经典电磁理论
[1] 2023-07-29,[重复就是力量] 判定实验:电磁波的刚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7135.html
[2] 2023-07-28,[重复就是力量] 判定实验:“费曼电容器充电”与“坡印廷矢量 Poynting vector”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7039.html
[3] 2023-07-27,[阶段小总结,要点,小结]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相关博文要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6886.html
[4] 2023-07-26,[讨论]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10):“磁力线 magnetic force line”本身带有记号(ID)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6755.html
[5] 2023-07-25,[讨论]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9):三根平行载流导线之间的电磁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6605.html
[6] 2023-07-24,[讨论]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8):静止的电场、引力场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6488.html
[7] 2023-07-23,[讨论]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7):电磁波的刚性(关联“光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6376.html
[8] 2023-07-22,[请教]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6):“电力线 electric field lines”本身带有记号(ID)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6267.html
[9] 2023-07-21,[呼吁]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5):静电力(库仑定律)扭秤法的高精度再检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6160.html
[10] 2023-07-20,[讨论]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4):电磁波依赖坐标系判定实验原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6060.html
[11] 2023-07-15,[求助]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3):电磁波依赖坐标系实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5495.html
[12] 2023-07-14,[最主流]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2):平行载流导线之间的电磁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5383.html
[13] 2023-07-13,[最主流] 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1):坡印廷矢量(Poynting vector)只是一种数学抽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5225.html
[14] 2023-07-14,“电磁学的实验再检验”:经典电磁学实验当代再检验的起因、意义要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5251.html
[15] 2023-07-12,[惊悚、惊喜] 原来我才是“最主流”:反思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9511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