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但开风气不为师
哲学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理事会的成员。该理事会的基本任务就是在世界上组织召开每5年一次的“世界哲学大会”。我所荣誉学部委员于2003年曾参加过在土耳其召开的“第21届世界哲学大会”,那次大会专设一个分会,Philosoph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我在网上查,1998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就没有这个分会。我所与会荣誉学部委员回来作了专题报告,专门提到信息哲学这个新领域,并说哲学所也有人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从时间上看,还是符合的,因为信息哲学这门新兴学科是在2001年才问世。2018年北京大学承办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共设99个分会。我是第72分会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Culture的中方主席。看来这个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总能搭上点儿其它业务。
信息哲学属于科学哲学,以前我国也有对信息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但都不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与中国科学院三家机构于2004年9月20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了第27届全体大会。我也出席了这次会议,被分在第4片,Moderniz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Cyberag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并作了一个主旨法发言Cyberphilosophy and a Possibl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Oriental Philosophy of Techno-science in a Framework of Metaphilosophical Pluralism.可见当时信息哲学的名称多乱了。
在国内自从2005年《哲学研究》刊登了的那篇“重磅”文章后,我似乎小有名气。不少学术单位请问去讲学,还有若干刊物,如《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中国哲学年鉴》(2004-2005)、《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建所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等,都收录了我在《中国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的那篇文章。
从2006年开始我心无旁骛,把弗洛里迪主编的那本《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翻译成中文,201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至于模态信息论,我暂时放一放,但在E-CAP 05和《哲学研究》都作为一节发表。2007年,我打磨了上10年的博士论文以《信息哲学探源》为名出版为专著,模态信息论则扩充为一章。不过总起来说,效果都不那么好。哲学的东西,在中国似乎无法产生直接的效应,大家知道一下而已。
2010年后,开始读埃文斯的《指称的多样性》(Varieties of Reference),这部著作提出“非概念论”的观念。埃文斯于1980去世,才34岁。苹果II个人计算机在1977年问世,所以他似乎还赶上信息化的开头。这对他的非概念论有很大影响。他认为,在人的大脑中没有形成概念前,只不过处于“信息状态”。由此可见,一个哲学概念的提出,也与哲学家所处的年代有很大关联。他的这种观点得到牛津大学著名学者达米特的赞同。并说埃文斯是正确的,信息是比知识更基本。《指称的多样性》主要就是写这方面的内容的。
非概念论可是认知科学的基本内容,我似乎可以从这里入手探讨认知科学。2013年我为在汕头大学召开的“心灵与机器”写了一篇“非概念论与模态信息论”的参会文章。认知科学非我所长,但将其与模态信息论一起来议论,似乎也能有些新的内容。
2014年我退休,研究基本暂停。课题要结项,把它再捡起来。估计还能多写点儿。25年来我在国际信息哲学这个领域不断耕耘,算是开风气之先,但愿后来者将其发扬光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