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东学西渐
模态信息论的名称已经在国内核心刊物上“潜伏”下来。但是由于这个理论别人没见过,如果贸然多写,未必让人所接受。加之国内科技哲学这个圈层大家都熟悉,我以前在《数学物理学报》工作,知道审稿过程中的套路。一个收稿的编务就有权退稿,根本到不了版面编辑并由编辑部安排专家审稿。万一审稿未通过,文章岂不夭折?
自从我把信息哲学引入中国,让国人耳目一新。那么西方人是否对中国人的研究感到新鲜呢?这时2004年瑞典马拉达伦大学正在筹备“第五届欧洲计算与哲学”大会(E-CAP 05).这是当时信息哲学的最高级的国际会议了。起源于美国,然后在美国东西部哲学界分别召开会议,后来又把这种会议拓展到欧洲和亚太地区。由于我在国际信息哲学方面的研究比较超前,包括国际信息哲学的创始人弗洛里迪都在维基百科上承认,他的“什么是信息哲学?”一文被翻译成上十个语种,而汉语的则排在第一位。可见当年我抓时机得准确性。
通过几年的研究,模态信息论有所充实。那为什么不先到国外试一下呢?于是我便写了一篇An Oriental Approach to the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给大会。大会没过多久便给我回邮件说,稿子被大会录用,并给我1小时大会报告的时间。这个消息令人鼓舞,都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把邮件拿到所里要钱,所里看到我文章竟被国际会议录用,而且还给1小时大会报告时间。经过讨论,决定为我出往返瑞典的旅费。经费有了一半的着落,再有一半就能成行。于是便与大会商量,大会很痛快,由他们出在瑞典的费用。
我的报告被安排在2005年6月4日,我头一次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心情难免有点儿忐忑不安。既然来了,那就大大方方上台讲。令我没想到的是,我讲的相当成功。报告中提到莱布尼茨,提到模态信息论,这对他们都是新鲜的。
先说莱布尼茨,与会者竟然不知道莱布尼茨当年曾与中国有过如此密切的接触!尤其是IBM的蔡廷,专门研究算法信息论,莱布尼茨是他崇拜的偶像。后来他写了一本书《证明达尔文》,由北京邮电出版社买下版权,北京语言大学的陈鹏将其译成中文,希望作者写个序。我就给蔡廷写了个邮件,没想到他竟然还记得2005年在瑞典开会时我讲过莱布尼茨与中国的事。很痛快就把序写好。其次,就是我的模态信息论,经过数年的准备,内容也有所充实,还是可以讲一下。没想到我把模态逻辑和信息论结合起来讲,对大会还是很新鲜的。
会议没出文集,而是择重要文章出了一本专著,Computation,Information and Cognition:The Nexus and the Liminal,于2007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的文章作为该书的第六章赫然在目。看书的题目把信息、计算和认知都涵盖了。以后的题目还挺大呢。
这次会议的成功,我在国内有正式发表关于模态信息论的文章的底气了。于是回国后,我根据英文的内容,整理出“通往信息哲学的东方之路”,刊登在《哲学研究》2005年第9期。从此以后,模态信息论就在中国彻底站稳了脚。先到国外讲,然后回来就好商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2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