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谁应该为科研经费蒙羞负责? 精选

已有 6186 次阅读 2011-12-8 12: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office, class, target, center

谁应该为科研经费蒙羞负责?

        最近一篇关于中国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文章几乎被所有主流门户网站转载,该文的起因来源于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凤凰网,201-11-5)群情激愤之余,该文给人的感觉是中国科技界一团糟,科研经费都浪费了。可以说,这篇文章对于中国科技界的杀伤力是致命的,其后果会慢慢显现。唱衰科技界不是一个理性选项,冷静下来细细思量,中国科技界真的如此不堪吗?

        据科技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R&D经费投入5800亿元(约合849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例是1.7%,同期美国的科技投入为3982亿美元,占其GDP2.79%。中国的科技投入相当于美国的21%。要知道,在中国的科技投入中,按来源划分有接近83%的份额是来自企业的,众所周知,除了少数国有垄断大企业外,大部分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是有限的,在此基础上加大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显然力不从心。客观地说,这部分经费数据存在很大的水分,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一些企业避税的方式。抛开这些不谈,中国科技界仅用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科研经费,在全时科研人员的数量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单以论文数量来比较,我国的论文总数世界第二,生产了占世界总论文数10%的产量。仅凭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科技界的生产效率是非常高的,试问中国还有哪个领域用这么少的投入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界是中国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部门。有人会说中国论文质量还比较低,这些都是事实,但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决定的。如果没有今天如此高的科研产出,世界会注意到中国科研的存在吗?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耐心。我想今天没有人会否认科技给中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巨大变化,在当下的中国,科技,是我们唯一可以相信和依靠的力量,对此,不应有任何非理性的怀疑。

        笔者一直固执地认为,中国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宏观方面,投入总量严重不足,我们的R&D投入仅占GDP1.7%,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平均2.5%的水平,中国的科研经费不是多了,而是严重不足,这仍是未来科技发展的瓶颈因素。其次,在微观层面,投入的配置结构严重不合理。现在从上到下的科技管理部门都热衷于搞大项目,期望大项目能出大成果。这种指导原则仍是经济领域中效率优先教条在科技界的翻版,想通过一种赌博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问题是,成长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必须慢慢来。这也是科技管理部门政绩冲动的典型体现,这种观点在前提上就存在严重问题,大项目与大成果之间的关系是必然的吗?至少科学史的研究并不支持这种观点。再加上,中国整体的科技发展水平当下还处于世界的中上水平,只有极少学科能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结果就出现了一个荒谬的现象:每年通过的重大项目的数量,比当下拥有的顶尖人才还多,由此一来,重大项目的意义就被严重缩水了。更为严重的是,过多的重大项目的设立败坏了学术界纯净的学术氛围,导致学术界拉帮结派、换票行为蔓延,各种不端行为防不胜防,同时,学术资源过度集中,导致资源的边际效用递减,严重妨碍了正常竞争的展开,人为制造马太效应。所以,我们见惯了各类重大项目运行的黑色幽默:申报时,信誓旦旦拍胸脯;结题时,挥挥衣袖拍屁股。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公众为何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如此大的不满与争议。

        造成公众对于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严重不信任来自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当下中国的群体心态比较急躁,对自身生存压力的体味,加剧了这种急躁心态的涌现,公众对于科技寄予了太高的期望,而近年来随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进步速度远远赶不上群体期望值的提升速度,这种落差,让群体急躁的心理感到巨大落差与失望情绪,这种因素造成了公众对于科技人员不满的增加。其二,由于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合理,管理部门热衷于搞大项目,导致大项目很多,大成果却很少,鲜有几件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成果。那些拥有大项目者摇身变为科技界的富翁,国内、国外飞来飞去,科技界演变为忽悠的江湖,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科学家形象的认同,而大多数普通科技工作者仍然在为基本科研条件苦苦挣扎,这种反差,也造成了来自科技界内部不满情绪的蔓延。于是两种合力共同促成了人们对于经费使用状况的不满情绪。

        客观地说,中国人大多都是比较节俭的,科技界也同样如此。笔者私下里曾说,中国科技界的老板是世界上最吝啬的一群:对学生、对雇员都是斤斤计较,原因在于,对大多普通科技工作者来说,争取到一点科研经费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岂敢浪费?能够浪费得起的都是那些拥有大资源而又花不完的人。基于此,为扭转公众日益增加的对科技的不满情绪,以及真正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就是当下科技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依笔者管见,首先,改革当下落伍的考评体系,大范围缩减那些所谓的重大项目的立项数量,把每年的科技投入增量用于最广大范围的科研人员,让科技界在这段时期内积蓄力量,提高我国的科技总水平,当整体水平提升了,科技事业自然会有重大成果出现;其次,取消荒唐的到期强行收走政策。这不明摆着让人们胡乱挥霍吗?第三,增加合格科研人员的保障经费供给范围,适当扩大基金中用于人员经费的支出,减少无序竞争以及科研时间的浪费,让科技界真正沉下心来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为中国以及世界贡献出他们的智慧与希望。

跋:本文发表在《科学时报》2011-12-8的A3版,在此也感谢张明伟老师的精心编辑,我认为那个标题改的非常漂亮,也正合文章的主题以及我的心思,语言是奥妙的,我们总会在不同的组合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境,在此一并谢过。转眼这一年也就要过去了,有小小的喜悦,也有太多的失意,无他,这就是生活,我喜欢它的简约与凛冽。在此,也谢谢那些曾经合作过的朋友们以及那些寂寞处时时给我以温暖的陌生朋友们,是你们让我觉得有些寂寞的坚持还是有意义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而此刻保持沉默,恰恰是我最衷心的谢意!

说明:文中图片来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516175.html

上一篇:隐匿的飞翔
下一篇:推荐一本书:《哲学家们在想什么?》
收藏 IP: 180.158.52.*| 热度|

37 张玉秀 李学宽 陈湘明 刘艳红 苏力宏 王涛 逄焕东 李宁 喻海良 吴飞鹏 安海龙 赵明 曹聪 梁建华 刘洋 刘庆丰 武夷山 李孔斋 邹谋炎 朱志敏 唐常杰 郭保华 苗元华 陈学雷 赵纪军 周春雷 马红孺 张显峰 佟冬 王启云 孟津 zzjtcm ZeroK 者仁王 dreamworld xqhuang lftk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