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一流前的战略选择——以旁观者的角度看中国科学院改革的登陆点 精选

已有 4689 次阅读 2011-5-21 20: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office, style, 科学院, 旁观者

一流前的战略选择——以旁观者的角度看中国科学院改革的登陆点

受科学网的邀请,以旁观者的角度谈一下科学院发展的登陆点问题。其实,这个征文活动在前几日闲逛科学网的时候就看到了,只是觉得作为科学网的博主不便于参与这个活动,还是把机会留给更多的新来者更为合适。坦率地说,我认为这是科学网最漂亮的一个网络行动,也体现了科学院新班子的一种大胆的改革决心与勇气,值得赞赏,它也是公民社会运行的一个最好的体现,对于打破政策制定主体的垄断与单一化具有重要意义。客观地说,科学院作为国家科研的主力军(国家队),这几年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巴伯的说法,一个国家内从事科研的力量主要有三种:政府的科学团体;大学的科研团体,以及来自企业的科研团体,由于中国企业发展的不充分,在中国的科学场域内真正能够产生竞争的力量主要有两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大学。两者对比的数据很容易找到,这里不再赘述。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很多大学已经开始了改革,目前甚嚣尘上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理念就是一个改革的阶段目标,也成为近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国策。尽管中国大学发展的掣肘因素比较多,不能完全放开,但是毕竟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比较实质性的进步,而且可以预见,这种进步的趋势将逐渐加强,从这种宏观布局上可以看到,中国科学院在国内开始面临有力竞争的态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世界强国科研机构的存在对中国科学院也构成了实质性的挤压,迎接挑战也是必然的举措。再者说,我国经济连续三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的资源储备,能够支撑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也有意依靠科学谋得更进一步的发展,这都是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旦时机错过,经济滑坡,想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进行改革是必然的,也是紧迫的。回到科学院的话题,改革的具体指向主要有两个:首先,长期的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设立;其次,短期的科技发展的突破口问题。由于中国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内学界关于如何赶超并没有形成一个达成普遍共识的观点,因此,笔者把这种情况称为:一流前的战略割据阶段。如果科学院改革成功,则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或许可以建立一流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改革对于中国未来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基于这种理解,本文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战略选择的方法论问题;第二个问题,几个拟议的改革登陆点。如有错误或不当的地方,也请批评与指正。

在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的最大外生变量就是战略与政策的设立。任何战略与政策设立的初衷都是实现国家的目标与意志,由此确立各种措施帮助实现国家的目标与意志,世界各国概莫能外。具体来说,国家意志与目标的实现,要靠人来完成,因此政策在现实层面就演变为如何有效调动与规范人的行为,使力量与方向聚焦,实现突破。把这些目标再落实到可见的实践层面就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人员的有效激励,以及对以公平规则为基础的科研环境的建设,这些条件都处理好了,那么目标的实现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了。

构建长期发展战略与政策对于所有的改革来说,都是重要的,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问题是,这些年中国的各种战略与政策已经很多了,如何设立新的战略与政策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一项好的战略与政策应该具有如下四个要点:1战略与政策具有超量的经验内容(用公式表示就是PC2PC1>0,换言之,政策2具有比政策1更多的经验内容,这才是进步的体现);2新战略或政策要比旧政策有更强的预见能力;3激励机制具有明显的分层功能,使激励的范围扩大,使不同的群体都对政策产生敏感性;4战略或政策要呈现简单性,越是简单的越好理解,影响力也越大。(比如摩西十诫,就无比简单,但是约束力非常强大),给政策空间松绑,换言之对政策受体给予更多的自由度。举例说,中国科研经费不是研究的经费,而是仪器设备的采购经费,所以这种模式下的人不是科学家而是采购商,这种模式也是对人的最大不尊重。对于当下来说,终结或修改一些落伍的政策也许比建设新政策更具有意义,也更具有现实操作性。以上是关于战略或政策建立中的方法论问题,下面谈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当下的登陆点问题。

短期内中国科学院应该从哪里寻找登陆点呢?笔者不揣冒昧地提出如下几个建议:

设立科学家流动站。

现在中国科技界的竞争已经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哪个单位先搞出几项真正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对于它自身的未来发展以及存在状况的改善将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为此科学院作为科研的国家队完全有能力采取比较特殊的政策。科学家流动站的设想是这样的:根据科学院现有的优势学科分布情况,设立科学家流动站。采取类似博士后流动站的方式,对那些科研做的非常优秀的科学家采取不调动关系,只是短期借调,给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以及最大程度的宽松环境,五年一个聘期,由行业协会考核,不合格者,坚决解聘。为了防止以往人才政策失败的教训,科学家流动站采取法国科学院的模式,即名额固定,另外,不允许申报,只通过行业协会与同行专家的匿名评审与推荐,合格者方可入选。

为此,科学院需要做两个工作,其一,对全国人才进行摸底,对全国人才有一个总体把握。然后列出每个学科的前100名学者,划定大范围,然后通过同行专家在这个范围内秘密挑选20人,允许20人进入科学家流动站。其二,支持力度,对入选科学家流动站的人员用美元结算,每人每年15万美元,然后这些人可以进入到各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开展工作。总预算如下(按照十二大学科门类计算)12*20*15=3600万美元,资助五年也就是1.8亿美元,即便把资助的范围了扩大到五倍,也就是每个大的学科门类资助100人,五年下来,也就9亿美元,实在不算啥,但是其后果不可限量啊!(这里可以拿出一部分名额招聘国外的高手,国外有比较现成的各专业排名前100名的名单,找猎头公司商谈即可)

设立研究特区

对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可以设立研究特区,给足经费,少干预,五年一考评,(考评聘请专业评估公司秘密进行)。然后根据结果作出进一步的处理(支持或者取消特区资格)。

人才激励机制

一项政策要取得成功,它的运行轨迹必须符合帕累托最优的轨迹运行,换言之,这种模式改革阻力最小。在所有人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一些人可以通过努力在政策允许范围得到改善与提升,年轻人才的培养永远是最为重要的,能够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机会的政策才是好政策。以往的人才政策之所以不是很成功,关键在于它是静态的,换言之,一旦入选,终生受益,缺少必要的退出机制,导致活力不足。允许年轻人才挑战权威,甚至占领他的地位,只要申请者的成就超过现有者(通过专业评审委员会裁定),那么就换人,使每个人都处于活力激发期(这项只在各类人才计划中执行)。

文化环境的建设(资源的分配模式)

这点看起来最虚,但也是最重要的。不说那些没有用的,当下只要做到去行政化即可,即便一下子做不到,也可以弱化这种趋势,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新的有活力的单纯的文化氛围,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塑造靠能力而不是靠关系存活的氛围。其实这点很好做到,只要能力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与体面的生活谁还愿意低眉折腰事权贵呢?

好了,罗里罗嗦地说了这几条,其实这也是我这几年从身边看到的现象中思考得出的,不一定正确,但是在这里还是祝福中国科学院改革成功,因为我们太需要一种全新的模式解放中国科研人员的创造激情了,没办法,不论别人怎样认为,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仍是充满信心的。

2011-5-21夜于南方临屏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一位华人拍摄荷兰的风光,很喜欢,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向作者致谢!



科网博主建言中科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446549.html

上一篇:一个最微小的善也能融化整个冰冷的世界
下一篇:橘兮橘兮奈若何?——关于“自律——他律”答肖重发君
收藏 IP: 124.79.163.*| 热度|

17 李学宽 杨秀海 刘立 武夷山 王守业 阎建民 彭思龙 汪梦雅 杨顺楷 曹聪 吴吉良 苗元华 洪昆辉 xqhuang zhiyan jiaol zlzg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