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催化论文的“陷阱” 精选

已有 11690 次阅读 2010-7-12 20:44 |个人分类:科研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常常阅读催化文献,发现很多“陷阱”。

1)催化剂稳定性的测量 

有很多人测催化剂的稳定性,明明零下10度就能达到100%转化率,他把催化剂运行在室温,然后说转化率在几小时内都是100%,因此催化剂是稳定的。其实,这是不对的,这只能说明你加了过量的催化剂,而不能说明催化剂是稳定的。要证明催化剂是稳定的,得确保转化率小于100%,又足够高(而不是总是0%)。

还有的人语焉不详地说在测量随温度上升的活性曲线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失活现象,却没有说清楚如何判断没有失活。

2)催化剂稳定性的定义

催化剂稳定性通常是指转化率随时间变化而基本不变。催化剂失活有几种原因引起,比如物种吸附、炭沉积、金属颗粒在反应过程中变大等。有的人把金属催化剂在高温烧一下,然后说这个催化剂是稳定的,其实不是这样:他的稳定性是热稳定性,而不是催化剂的稳定性。

3)比较催化剂的活性

很多文献里用无机合成方法合成了新催化剂,然后就涉及催化剂活性的比较,但是有些文章只比烂,不比好:断章取义地举出别的文献几个差的结果,说自己的催化剂效果好;或者自己合成个“标准催化剂”,发现“标准催化剂”效果其差无比,而自己的“新型催化剂”效果其好无比。

更有甚者,拿自己的结果和文献比,说自己的结果好,表现在自己在50度达到100%转化率,文献要80度。但是这能比吗?你用10克催化剂,别人采用1克催化剂,你的气体浓度是1%,而别人的气体浓度是10%。怎么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呢?

4)用大量夸张的“时髦语”

比如你发明了一个催化剂,你说催化剂“超级稳定”。什么叫“超级稳定”?最稳定的催化剂,转化率一直恒定,这个并不奇怪,不必大惊小怪地说“超级稳定”。

再比如你说你测试的催化剂选择性“超级高”,非常amazing, remarkable!审稿人就会耸耸肩,说:“这个反应本来选择性就是高的,拿个垃圾催化剂来,原本就能达到100%的选择性。”审稿人就会觉得写文章的人没有概念的。

再比如,你在一个载体上负载“一层”金属氧化物,本来也很直接了当,这就是传统的“自发分散原理”,但是你却炒作概念地说你发明了“超级薄的层状催化剂”。Come on,什么叫“超级薄”?再薄,也就一个原子大小。再说,催化里强调的是效果,只要你效果好,审稿人不管你的催化剂是超级薄还是超级厚,强调“超级薄”有意义吗?这么写,仿佛必须得“超级薄”才能起作用,不“超级薄”就没有用了。

5)把无聊当有趣

曾审到一篇稿子,是讲合成一个材料,并蜻蜓点水地测试了催化活性。一般催化剂,活性随着温度的上升是上升的,但是该催化剂活性随着温度上升都保持在10%,这显然是负面的结果,或者说是边角料。我在实验室里也曾多次得到这样的结果。但是作者煞有介事地说这是伟大发现,非常有趣,也没有任何进一步实验或者解释。当然被我枪毙了,这篇外国人写的文章到现在还没有看到在其它杂志刊登。

再比如,曾审到一篇外国人的文章,在沸石分子筛里面加入一种元素,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加了以后,催化效果反而差了。号称这是首次报道。我评论说,二十多年前早就大量报道了,并且得到了负面结果。如果这篇文章能发表的话,那么我换另外一种元素,也得到负面结果,也能发表的咯?这篇文章至今也没有看到在其它杂志刊登。

6)行为艺术

比如你把催化剂在远离真实条件的条件下处理一下,说催化剂毁灭了,这就是行为艺术,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传统的催化工作者认可的。比如你把催化剂放在室外日晒雨淋,或者浸泡在大粪里,研究大粪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或者你把催化剂烧到2000度,或者把催化剂捆绑在火箭上射向太空,发现接近太阳时,催化剂气化了。你写了这样的文章投Journal of Catalysis,保证投几次退几次。

7)没有准确的“上下文”

很多文章的确有“花妙”在里面。你看它的写法:它虽然发表在高档次杂志,但是不是“迎面直击”说同样的东西已经被谁谁谁报道过了,而是在引文部分非常概括地引用了一长串文献,把那篇最关键的类似文献夹杂在那一堆文献中。也不说谁谁谁做了类似的工作,也不说清楚自己的东西是首次报道还是已经有人报道过了。文章的作者就是很孤立地报道自己的数据,仿佛是首次报道,但又从不敢在文章里说清楚。遇到不懂行的审稿人,就觉得很有创新性;而遇到懂行的审稿人,觉得很愤怒。

8)用来表征的催化剂和真实工作的催化剂不匹配

比如说,你测了新鲜合成的、没有烧过的金催化剂,说有金离子存在,因此金离子就是活性位。如果发现金离子和金属金同时存在,就说两者都是活性位。这怎能成立呢?有什么存在,不等于什么就是活性位啊。更何况,没有烧过的金催化剂,并不是真正工作状态下的催化剂。没有烧过的金催化剂,在烧过后,当然可能有大量金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金。哪怕在室温,一氧化碳通过负载的金离子,也可能被部分或者全部还原。

9)引用文献

有些文章引用文献不大规范,一看就是胡乱引用。它说某某某持某种观点,但其实某某某根本没有说过。它说自己的现象可以用“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氢溢流”来解释,但是“此现象”非“彼现象”,怎么能胡乱套用文献呢?还有的,想到哪里就引到哪里。比如说明一个观点,引用文献[18-25],这些文献的安排当然应该按照时间顺序,而文章作者,一会引1986年文献,接着是1932年的,再接着是2010年的,没有任何时间顺序。再比如,说历史上黄金被负载在氧化钛[1-3]、氧化硅[4-6]、氧化铁[7-9]上,但是这些引用的文献都是东拉一篇、西拉一篇,甚至打开Web of Science,就挑最新的几篇。如此这般,审稿人就会问:你遴选文献的标准是什么?是最经典的,还是最近的,还是随机挑选的?文献中有很多相关文献,很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为什么你就单单挑这几篇?当然,在“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铁”上引用几百篇文献也是不现实的,我的做法就是“氧化钛、氧化硅、氧化铁上[(综述)1-8]”,统一用综述来引用就行了。

10)发在好杂志的并非是好文章,有时候是靠炒作概念,或者碰运气(选到了“好”的审稿人)而投中的。有时读到一些JACS文章,真感到莫名其妙。作者说他首次发现,其实类似的东西早就有人(在这个体系或者其他体系中)报道过了,不知道是作者自己没有发现还是审稿人不懂。我就在想,如果他当初“迎面直击”说“类似东西被别人报道过了”,JACS还发他的文章吗?

11)原因导致结果,但是也有可能几个原因导致一个结果。因此,当你看到一个现象(结果),只能说你的数据是在你实验条件下测出来的,而不能一定说这个现象是某个特定的原因引起的。比如你采用不同的合成方法合成同一个氧化物的三种晶型,然后安装白金,测试某反应的活性。结果发现达到50%转化率的温度(T50)稍微有点差别,差距在10度左右。如果是我,早就把这些数据丢了,因为这说明不了什么。可是你煞有介事地说差别很大,一个晶型比另外的晶型好。我承认,催化效果是有些差别,这只能说明催化剂A〉催化剂B〉催化剂C,仅此而已。对同一种晶型,有不同的制备方法,里面有不同种类和含量的残余物质(如酸碱等),不同晶型的颗粒大小、比表面都是不一样的,怎么知道这些因素不会带来些影响呢?如果你用不同方法合成几百个样品,发现规律都是一样的,(A集合)〉(B集合)〉(C集合),这样的结论才是可靠的。

12)有些因素对结果(催化效果)的影响,不是“一级”的,而是有“二传手”,甚至“三传手”的。比如在一个材料上面负载不同的氧化物,然后再负载白金,那么,负载的氧化物对白金催化的效果的影响是“一级”的、直接的。但是,让我们假想这样的情况:在一个材料的骨架内部参杂不同的离子,然后再负载白金,那么,这样参杂对白金催化的影响,是直接了当的吗?有可能参杂的离子影响这个载体材料的结构(参杂有的离子,结构还保持,而有的结构都崩塌了),然后这样的被影响了的结果再影响白金的负载;同时,参杂的离子也会直接影响白金的催化。因此,在这个系统里,有“一传手”也有“二传手”存在,看到些催化活性的区别,只能说明样品A的确比样品B好,但怎么能说这都是“一传手”的功劳呢?另外,如果要表征参杂材料的效果(区别)的话,也应该采用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探针反应啊,不负载白金,直接用参杂材料做有机物选择性氧化就行了,何必再加上白金呢?参杂对白金影响,里面同时有“一传手”和“二传手”,搞不清啊。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343393.html

上一篇:读韩国智光大师《工作禅》
下一篇:如何让催化论文顺利通过
收藏 IP: .*| 热度|

23 朱丽红 王晓明 曹成 郭向云 肖建华 刘红超 黄小勇 刘钢 吕喆 盖鑫磊 王振琪 李学宽 高建国 李学毅 张旭 任翔 littlejoy ysliysli chtang fromhereon chemwy ashao Kuango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