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商场-社会-象牙塔:暑假逛商场想到一些现象和道理 精选

已有 5497 次阅读 2023-8-16 16:27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s34239308.jpg 

[本文由本博主(马臻)原创。两张风景照片由本人父亲拍摄。]

复旦大学毕业生、上海财经大学教师梁捷写了一本《看!这就是经济学》。他丢开传统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和枯燥的讲解,从他们小区周围的事情讲起,给读者上了N堂通俗的经济学课。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时候,我逛商场会有灵感产生,促使自己思考和理解。

暑假里的一天(8月15日),和家人去五角场百联又一城商厦8楼北端的电影院看电影。散场后,看到这个楼面有很多店都已经关门了,正在装修。于是,我们就顺着扶梯往下,找吃饭的地方。

一、路径依赖

到了商厦6楼北端,看到有三个饭店(港丽餐厅、寿喜锅、外婆家)。找到位子后,我在妻子点菜的时候,到楼下转转。突然发现,这个商厦的北端(除了8楼电影院之外)对我来说有点陌生——我平时如果到百联又一城,只是到8楼看电影、到别的楼面送修电脑,或者到B1吃碗面再去坐地铁,而很少到这个商厦别的店铺。

五角场当中是一个环,从环出发,往五个方向辐射出五条马路。每两条马路的夹角都有至少一个商厦。然而,我平时在五角场逛商厦,有自己的偏好——有的商厦很少去;同一个商厦,有几个经常去的店铺,或是书店,或是修表的地方,或是食品商店;常去的饭店就那么几个,连停车的地方都是“常用”的。

媒体界有个“信息茧房”的说法,说的是你平时喜欢看某一个类型的新闻,你关注的微信、微博都是这个方面的,手机APP根据你的搜索习惯给你推送的文章也是这个方面的,于是你就被同质化的信息包裹了,看到的世界并不完整。

正如以上所述,我们去商厦、逛商店也有类似的偏好和“路径依赖”。

比如,我家附近悠方购物中心的地下车库里有很多车位。但你会发现,有的靠近电梯的区域停满了车,而有的偏远的区域没有车。

再比如:报纸上经常采访几个国际问题专家,学术会议上经常请一些知名专家,通俗杂志上经常报道几个明星或者作家。而读者,也不是每种杂志都看;看手头的报刊杂志时,也往往是挑着读。

再比如:大学教授自然是喜欢知识,但是,他们也并非什么都懂,而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要冲破这种惯常、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的书,还是有一些困难。

大学教授平时阅读学术期刊,也是挑自己熟悉的几个学术期刊。

就像人“偏食”一样,人的知识面是狭窄的,平时接收的信息是片面的,去商厦也是“挑”的。

二、看到别人不大注意的地方

吃完饭,乘电梯下楼到B2车库。

到车库找车对我来说是个难事。好几次,在别的商厦,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自己的车,甚至找错了楼面。

这给我的启发是:人们在购物、吃饭时,总是“活在当下”,满足着眼前的享受。但生活并不总是称心如意,不但要面对购物商厦里面光鲜的生活,也要面对消费之后找到自己车子所经历的折腾。

也许,找车子只需要熟门熟路就可以了,找车子的体验也因人而异,这有什么好说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商厦以及地下车库给我的启发还远远不止这些。

进商厦,往往你只是看到顾客常去的、目光能及的店铺,甚至只是走马观花去几个店铺就算“到此一游”了。但商厦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通道和地方。我曾经听到别人说,百联又一城也有溜冰场,这使我觉得很诧异。有一次,我在去那儿玩的时候顺便去找了找,在7楼一个偏僻的角落里,沿着和主要的通道垂直的、不起眼的小道走进去再拐了弯,才找到这个看起来并不小的溜冰场,真是“别有洞天”。在别的商厦,还“藏”有骑马的地方、屋顶花园、物业管理人员办公室,不知道的人还真不知道。事实上,顾客走的,往往是商厦的“内圈”。而商厦不同店铺的后面,还有一些供工作人员、厨师、清洁工走的“外圈”,这些是顾客所不知道,也不轻易走的。

商厦车库里也有很多能够通往商厦或者外面的通道。人们在车库里,其实也只是走几个有电梯的通道,而并非走过商厦车库里所有的通道。有的通往地面的车库通道没有电灯,里面有股怪味,甚至还有大小便。还有的通道残有黑色的油渍和随手丢弃的餐巾纸、口罩等。在有的稍稍干净的通道,有时候还有人把硬板纸铺在地上,坐在楼梯台阶上抽烟、看手机、睡午觉。(注:以上是我在不同的商厦地下车库通道里看到的,并非特指。)

看到的不同商厦里的种种情况,构成了对“象牙塔”的隐喻。“象牙塔”里也有很多别人不常去的建筑,而常去的建筑里,也有别人不大了解的角角落落,比如教学楼顶部的大气观测站、管理员的工作室、地下的设备间等等。不但有教师、学生住的宿舍,也有员工住的宿舍(但这些是别人常常注意不到的),还有更不为人知的猫住的地方(比如大楼外立面和地面之间的缝隙)。和有些商厦的地下停车场相比,高校显然更加干净整洁,但地下车库也可能会堆放一些建材等杂物。

商厦的地下车库,使我想到了“象牙塔”,想到了社会,也想到了美国作家盖伊×特立斯的非虚构作品《被仰望与被遗忘的》,该书描绘了纽约的种种细节。

三、增进对“上下文”的“通透感”

微信图片_20220815195836.jpg

以上,只是眼睛直观看到的商厦的环境。还有很多东西,是通过简单消费或者游玩看不到的东西,那是商厦的管理以及工作氛围。有一些作家(比如塞壬)曾经以打工人的身份,到工厂上班,从而获得了一手资料,写出了相关的作品。

换言之,一个商厦、一个行业以及整个社会,是立体的,并非只是你进饭店去消费或者你乘地铁去上班就能了解的。

在“象牙塔”里,也是一样。目光所及的,是这里的建筑、这里的人。别人给你介绍的,也是一些好的方面,比如运行机制、科研成果。但其实,“象牙塔”里有更多的东西是眼睛所看不到的。这里面包括“猫腻”,也包括奥秘和insight。

为了更好地了解商厦、了解社会,可以去看、去实践、和不同的人聊,还可以阅读杂志。就像记者走访后写调查报告、中学生调研后写报告能增加“通透感”,我们多观察、了解商厦,也能增加“通透感”,了解商业形势、管理运行和生存处境。我就曾经参加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复旦大学分会的活动,到校外的科创中心(写字楼)考察。而我的爸爸,在所住的小区跟保安、小区旅馆工作人员、其他居民打交道,还用他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他的手机去拍摄生活。2022年春季,我在学校值班50多天,而我所在的居民区,有居民做志愿者和团购负责人,这也增进了他们对社会运行、小区运行“上下文”的了解。

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学生和市民能够到高校、研究所,去了解“象牙塔”里的生活,去了解做科研是怎么一回事。

四、面对不完美的情况,面对变化和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815195854.jpg

无论是顾客还是商厦工作人员,经常会遇到不完美的事情。

比如,我家附近有个商厦。刚开业时,消费者每消费一元,可以得到一个积分。然后,慢慢地,人们发现在这个商厦的一个超市,要消费很多元才能得到一个积分。而且,兑奖也开始“贬值”。好比说,原先用这些积分能换到一个小时的停车券,但现在要用更多的积分才能换到一张停车券。原先,常客有更多的停车优惠;但现在常客要先用积分兑换停车券才能享受优惠。不但停车管理公司换了,APP换了,而且甚至一度出现“一个月只能换一张停车券”这样的事。能够领取的奖品也是时有时无。有时候,会有一种“被耍了”的感觉。然而,又能做什么呢?

静下心来思考,他们改变规则,不一定是没有道理——如果商厦一直同意顾客消费一元就得到一个积分,并且一直能让顾客用少量积分换取一份奖品,那么就会出现“摆不平”的现象,无论是增加成本,还是停车管理公司挣不到钱。为了生存与发展,商厦必然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象牙塔”里又何尝不是如此?评职称的规则说变就变,年终考核的规则说变就变,招工标准说变就变。

不但商场积分、兑奖的规则经常发生改变,商场里的店铺也频繁发生改变,让人感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店铺的改变,有可能是由于店主生意做不下去,有可能是因为房租提高,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别的商厦。总而言之,店铺虽然经历了变化,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

大学里的人员变动没有那么大,但也在发生着改变。面对变化着的世界,面对变化的学术界生态,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比如研究生就业、研究生完成学业和职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感知变化、接受变化,并用肩膀扛起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399260.html

上一篇:这些年我看过的通俗杂志
下一篇:《学海拾贝》:一位长者提供的了解学界生态的样本
收藏 IP: 101.87.209.*| 热度|

9 曾杰 贾玉玺 武夷山 周忠浩 冯兆东 褚海亮 胡新鹏 王成玉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6: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