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ephan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lephantd

博文

大学校园里的海棠

已有 3653 次阅读 2014-1-29 22:40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昆明的庭园、公园,繁花似锦。最独特的,莫过于云南大学的翠湖校园,盛开的海棠花,在微风里招手、鞠躬,款待着接踵而至的男女老幼图片,以及兴奋的蜜蜂、欢快的松鼠。淡淡的花瓣,纤细的花梗,弱不禁风的样子,千朵万夺,聚合起来,热闹非凡,光彩夺目,这就是垂丝海棠的独特魅力。很多年了,或清新的晨曦里,或明亮的阳光下,只要海棠花开,我总习以为常地停下匆忙的脚步,欣赏再欣赏,陶醉在这柔弱花朵聚合起来的浩瀚花海里。不时,拿出照相机,留个纪念。要拍全景,需爬上高高的文渊楼,要拍花姿,就得走到生物馆东楼前。

好多次,从飘逸的花瓣下传来一声“秋海棠”,让我惊愕不已。忍不住,我跟正说“这里只有垂丝海棠,没有秋海棠”,我看到的回图片应,却是更为惊愕的表情。有一次,在水池边的路旁,一女生拽着男生去看鲜红鲜红的帖梗海棠,却被男生教导说“老土,那带刺的小花有什么好看的,这下边的才是海棠!”后来,在美化校园的过程中,这株带刺的小花被彻底铲除了。可惜呀,帖梗海棠,无论多鲜艳,就因为没有渲染热闹的本领,遭到冷遇,终被铲除。

我终于明白了,人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个热闹,不热闹就不来了,不能烘托热闹就被铲除了。

海棠是我国优良观赏花木,栽培历史悠久。一些文人墨客仔细观察海棠的细微,写出感人肺腑的文辞,赞美海棠的洁身自爱、厚积薄发。“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想别,诗人元好问在赞美海棠的矜持、自重和谦让之前,是认真仔细观察过海棠的细微的。遗憾的是,很多以海棠为题的诗词文赋,并没有海棠的影子。传颂深远、影响巨大的,要数“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大诗人苏轼笔下的《海棠》。更甚,苏轼那“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暧昧诗句还得到广泛的赞美和传颂。品玩着这样的海棠诗词,人们看见诗人却看不见海棠。在这种只知道欣赏不认识海棠的虚无文风的影响下,海棠,成了一个想存在就存在,不想存在就不存在的符号,不少文人墨客乐此不疲,尽情发挥,走进虚无飘渺。读了这样的诗词文赋,来到真正的海棠树下,也就虚无飘渺了。

我很幸运。

我大学时代的老师,就在这海棠花下,立足实体,发散思维,由繁花到硕果,从科学到文学,给我上了一堂大课,一堂饱含精神食粮让我受用一生的大课。

也是海堂花开的阳春三月,就在生物馆东楼前,我们为海棠花海所陶醉,摘下花束,专心解剖。植物学老师冷不丁地问“知道为什么叫垂丝海棠吗?”我们很是傻眼,难以对答。还是老师给出了答案。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栽种培育野生植物最早的民族之一,人们统称那些以观赏为目的而栽培的蔷薇科植物为,到唐代改称“海棠”。最为著名的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和木瓜海棠。老师说,在科学分类中,这些海棠属于不同的类群,西府海棠、垂丝海棠属于苹果属植物,为此,专门带我们去标本室比对苹果与海棠有什么异同。同为栽培植物,为了收获果实,人们培育出苹果,为了观赏繁花,人们培育出海棠。苹果属植物在我国有30种,冠之“海棠”的达20种之多,叶片深裂如掌的叫花叶海棠,花梗纤细如丝难负花重而下垂的叫垂丝海棠,长在晋朝西府(陕西宝鸡)的称为西府海棠。同样被称为海棠的还有木瓜属植物,花通常不聚合在一起,果实特别的大。花梗紧紧帖在枝干上以承载随后长出的硕大果实,称帖梗海棠,而椭圆形果实很大可长达15厘米的,则称木瓜海棠,原产日本的,干脆称为倭海棠图片

天底下的植物,开花为的是吸引蜜蜂传粉受精,结果为的是孕育种子延续后代。只因为我们人类的需求和爱好,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段,使一些植物多开花以尽情观赏,使另一些植物多结果以开怀品尝。把不同的蔷薇科植物统称为海棠,则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可能正是海棠有着淡雅、含蓄、娇柔的文学含义,后人把在秋天开花的另外一类植物称为秋海棠。秋海棠有淡雅、含蓄、娇柔的姿态,却属柔弱的草本,既不耐干旱又不敢见烈日,难与传统意义上的海棠媲美。

这就是三十多年前,我们的老师给我们上的课程。
图片
    同是海棠,长在大学校园里,就应该不一样。之所以是校园而不是公园,之所以是学堂而不是市井,就因为,在校园,在学堂,图片用赞美海棠的文学辞藻传授博大精深的汉语,借关于海棠的广博知识培育务实求真的学术新人。如果一群大学教授带着一群单纯学子,天天不知就里地花费时间、精力,站在海棠树下,只知道欣赏不认识海棠,人云亦云,凑凑热闹,晒晒太阳,哪里还有能独立思维、勇于创新的大学精神。

文学培养情操,科学支撑生活,文学与科学融合,丰富我们的大学生活。老师这样作为这样训导,自己这样学习这样传播,这就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活。

谨此,献给马年,献给我那属马的母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1431-763322.html

上一篇:做学问好做,做人好难!
下一篇:马年兴
收藏 IP: 182.245.132.*| 热度|

1 蔡庆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