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隆冬,春城昆明格外亮丽。蓝天白云,风暖气爽,鲜花盛开,最迷人的是成千上万的越冬红嘴鸥翩翩起舞,引来了一波又一波远方游客。中国之声的“新闻超连接”2023年11月18号长篇播报了记着与我关于红嘴鸥的访谈交流。听者读者说,播报中说了两个新课题,一是研究红嘴鸥与雁鸭类水鸟对湿地环境的共同需求,增加滇池水鸟的多样性;二是将红嘴鸥作为活的材料,研究探讨人与野生动物生命共同体和谐相处的模式。有什么背景,还得深入剖析。这里,我赘述如下。
关键词: 水鸟、候鸟、迁徙、环志、卫星跟踪、数量增长、食物牵引、人工喂食、人文环境、文明观鸟、濒危动物、三有动物、生命共同体
1.红嘴鸥是不是常说的海鸥,有哪些独特的习性?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鸟类类别说起。
从分类角度,鸟类有个分类的体系,从大到小依次是目、科、属、种。红嘴鸥属于鸥形目鸥科鸥属。鸥科鸟类,全世界共22属约101种,我国16属36种。鸥科是遍及全球的海洋鸟类,在沿海和内陆水域活动,人们通常称之为海鸥。在鸥科鸥属里,有一种鸟叫普通海鸥,体长45-51厘米,嘴、脚浅绿黄色,头白色;我们说的红嘴鸥,体型较小,体长37-43厘米,头羽白色,繁殖期黑色或褐色,英文名叫黑头偶,而脚和趾橙黄色,繁殖期转为赤红色,嘴鲜红色,中文名叫红嘴鸥。所以,把红嘴鸥称为海鸥,是大众的通俗的称呼,不是分类学意义是上的海鸥。
从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把鸟类分为陆地鸟和水鸟。水鸟包括在水草上行走的涉禽,像白鹭、丹顶鹤、钳嘴鹳,在水里游泳的游禽,像大雁、野鸭、各种鸥鸟。红嘴鸥是会游泳的水鸟,属于游禽。在水面游弋玩耍觅食,或者在水边陆地觅食。它们通常采食鱼虾、昆虫、软体动物和人类丢弃的食物残渣,荤食者。红嘴鸥能够活到30岁,为一夫一妻制,但不甚专一,2-4岁开始繁殖。我们在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发现,红嘴鸥每窝产蛋3(2-4)枚。红嘴鸥喜欢集群,通常呈10-20只小群活动。如果出现集中的食物源,就会数百只或上千只一起,群聚觅食。
从一年四季的居住大环境,可以把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留鸟总是居住在相同的大环境里,候鸟则随着四季变化而迁徙。红嘴鸥数量庞大,全球总数量估计为480万至890万只,它们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部沿海和北美洲,秋冬迁飞到南方越冬,春夏迁飞到北方繁殖。所以红嘴鸥是候鸟。
红嘴鸥在俄罗斯贝加尔湖畔的巢、卵、幼体和家庭(上),秋季到昆明后就成群活动(下)。
2. 用什么方法,确认昆明越冬红嘴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研究候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早期是环志,当今用了卫星GPS 跟踪技术。
有资质的人员,捕捉鸟类,给它们戴上有特殊标记的金属环或者彩色标牌,放飞。研究人员在鸟类调查中获得戴环的鸟类,就知道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980年代,在昆明发现戴着前苏联远东科学院在贝加尔湖地区环志的红嘴鸥,证明红嘴鸥在贝加尔湖和昆明滇池之间迁徙。
环志无法确定迁徙的时间,能不能获得戴环的鸟只,也靠运气好坏。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红嘴鸥身上安装轻便小型的GPS,通过电脑,就可以即时掌握红嘴鸥的去向。但是,GPS很昂贵,对于大部分鸟类,还是使用传统的环志方法。
环志和GPS是研究鸟类迁徙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地区间国际间的鸟类学术研究、鸟类保护和鸟类传播疾病控制。环志和GPS,仅仅是抽样,无法确定迁徙鸟类的动态变化。昆明越冬的红嘴鸥,有的个体褐色羽毛多,属于幼鸟或亚成鸟。曾经在少量样地里做过统计,发现昆明越冬红嘴鸥中1/3的是幼鸟,表示红嘴鸥新生个体多,也暗示死亡个体不少。
昆明红嘴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已经很清楚了。我们在滇池给红嘴鸥背上GPS,放飞,发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10月下旬至3月下旬的冬半年,多数时间在滇池水域觅食,但时不时还会在云南高原的阳宗海、洱海等地多个湖泊湿地之间飞来飞去。4月初,它们往北迁飞,到了蒙古国西部、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以及北极圈内的维柳伊河河畔,在那些地方繁殖后代。10月初,他们又成群结队,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从北向南,长距离迁飞,到了昆明。
其实,红嘴鸥南北迁徙,不是一条线,而是广阔的一条带,在中国东部沿海、北美东海岸、欧洲到非洲沿海,都存诤熳炫傅哪媳鼻ㄡ恪T诶ッ骰蛘咚翟颇显蕉暮熳炫福鼋鍪鞘澜绾熳炫傅暮苄〉囊桓霾糠帧M腔分竞�GPS 跟踪,发现曾经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又返回昆明,它们没有去东部沿海。显然,云南是部分红嘴鸥冬季的家,昆明的红嘴鸥最集中。云南是内陆高原,不是沿海平原,成为红嘴鸥很独特的越冬地。
候鸟为什么会随着四季变化发生迁徙,还是一个未解的科学之谜。有两种说法。
“气候胁迫”学说认为,鸟类起源高纬度地区,地球演化的冰期和冰期间,它们作南、北移动,繁殖地是鸟的“家”;“繁殖需求”学说认为,鸟类起源低纬度温热地区,到了繁殖季节,鸟口徒增食物短缺,为了获取充足食物,就飞到北方,获得丰富食物,生养后代,秋冬南迁,越冬地是鸟的“家”。
长期演化进化,迁徙鸟成为候鸟。 之后,驱动他们迁飞的启动因素,不再是简单的食物和温度问题,可能与地球磁场作用有关。
红嘴鸥有两个家,夏半年去北方繁殖,冬半年到昆明越冬。
环志和GPS跟踪,掌握了昆明越冬红嘴鸥的来龙去脉(右),它们又返回昆明(下中)。
3.红嘴鸥为什么聚集滇池越冬,多年来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有些媒体说红嘴鸥1985年首次来昆明越冬,那是错误的。
红嘴鸥是候鸟,很早就到昆明的滇池水域越冬,当地人称之为“水鸽子”。1985年11月12日第一次发现在昆明城市中心区的盘龙江有大量红嘴鸥翻飞觅食。
对红嘴鸥为什么会聚集滇池水域越冬,讨论的不多。除了气候变化,区域性湿地利用变化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云南,特别是滇中高原,长期的水稻耕种方式是夏半年耕种冬半年休闲,冬候鸟有广阔的越冬湿地。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生产制以后,冬半年休闲的水稻田逐步种植冬季作物,小型的湿地被垦殖或排干,冬候鸟被迫寻找新的越冬地。与此同时,滇池水域大量引进放养银鱼,银鱼是红嘴鸥最喜爱的食物,曾经分散越冬的红嘴鸥就聚集滇池。银鱼水产持续几年后告停,红嘴鸥被迫冒险进入昆明城市中心区觅食。得到市民投喂食物的善待,养成了白天进城觅食,傍晚回到滇池中部水域夜宿的生活节律。
红嘴鸥具有群集觅食习性(左上),有人工食物招引,早出晚归奔波于滇池和昆明城市中心(右上)。其实,它们常在滇池里捕获鱼虾,还会贴近水面捕食水生昆虫(下)。
于是,每年10月下旬或11月初,红嘴鸥降落昆明的滇池水域,首先,就是饱餐一顿,在开阔平静温暖的水域里戏耍。开始几百只,一个月后达到几万只。他们很悠闲。夕阳西下时分,自发地回到滇池中部的水域里,在夜幕里,任凭波浪摇荡,群聚过夜。天刚蒙蒙亮,它们睡醒了,四散开去,有的就在水面,有的到湖岸,有的到城市中心区的翠湖和盘龙江,自然觅食或等待人工喂食。日复一日,到了春天。
滇池越冬红嘴鸥的数量呈逐渐增加趋势。
1984年记录到2000只,2021年记录到44000只。呈阶段性跳跃式增长,也就是说某年大量增加,平稳几年,又大量增加。例如,1985年9000只而1989年13000只,1994年10000只而1995年16000只,2000年15000只而2001年33000只,2006年22000只而2007年31000只,2012年35000只而2013年39200只。
这些数据暗示,来过昆明的红嘴鸥邀约其它红嘴鸥来滇池越冬,过几年,又再次邀约其它红嘴鸥。如此反复。红嘴鸥数量总体增加,说明昆明滇池,确实是其良好越冬地。
4.在昆明越冬的红嘴鸥,除数量增加外,还有哪些特点?
在过去的很长时期,我参与昆明红嘴鸥同步统计、主持环滇池鸟类滇池,对昆明越冬红嘴鸥的特点,有以下认识。
一是红嘴鸥长途迁飞消耗的体重得到恢复,幼体褐色羽毛逐渐变白,成体头部由白色变为棕褐色,嘴、脚、趾,逐渐赤红色。
二是红嘴鸥不怕人,还时不时与人嬉闹,花样动作颇多,有着人鸥共戏的美誉。
三是红嘴鸥取食大量的人工投喂食物,食物里植物性成分增多,多数红嘴鸥变得不那么勤快了,懒懒地等待喂食。
四是少部分红嘴鸥不再离开滇池水域。在红嘴鸥返回北方后的5月份,发现有800只或更多红嘴鸥,或伤病或肥胖,滞留滇池水域。到了7月8月还可以发现100多只,但是没有发现它们筑巢繁殖后代。这是人类溺爱的后果,损坏了红嘴鸥的自然属性。
五是在红嘴鸥数量增长的同时,雁鸭类其它水鸟数量明显减少。昆明共记录到13种鸥鸟,但是99%以上的是红嘴鸥。同时,最近10年里,昆明曾经记录到的灰雁、斑头雁、罗纹鸭、普通海鸥都没有了踪迹;曾经比较常见的风头潜鸭、赤麻鸭、骨顶鸡数量很少了,出现地点也少了。究其原因,可能是湿地水草减少,或者红嘴鸥数量剧增,挤占其他水鸟的生态位。
5.昆明为红嘴鸥的越冬,做了哪些准备?
昆明为越冬红嘴鸥做的很多,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点是营造稳定的滇池湿地。1985年至2023年的38年里,滇池湿地经历了水体污染后逐渐变清,沿岸从草木丛生的天然驳岸、杂乱无章的种植养殖到草木丰盛鲜花怒放的人工湖岸,正是这种四季不间断、长期不动摇的湿地恢复与保护,给红嘴鸥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
第二点是构建了政府主导、学者发力、公众参与的爱鸥护鸥人文环境。
保护红嘴鸥成为昆明的重要政务之一。1985年12月,昆明市首次公布保护红嘴鸥的通告,之后多次修改完善, 2023年11月1日起,执行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保护红嘴鸥有了法律保障。从1992年开始,昆明市政府一直每年提供保护红嘴鸥的专项经费。数额不多,但对于保护红嘴鸥,很有用很有效。
昆明鸟类协会吸纳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助推红嘴鸥的科学管护。例如,云南大学王紫江、吴兆录、赵雪冰三代人,投身于红嘴鸥科学管护事业,奉献自己的专长、培育专业人才。开始是学术研究,时间长了,就成为自己的人生使命、社会职责。在红嘴鸥补充饲料研制、红嘴鸥数量同步统计、省内省外国内国外的红嘴鸥研究,都有他们的身影。
昆明鸟类协会的300多会员,其中多数是普通的鸟类爱好者,他们得到专业培训,有一定的鸟类生态素养。他们现身于滇池水域红嘴鸥越冬的各个角落,言传身教,造就了全民爱鸥护鸥的地方性社会风尚。
参与王紫江(上中,中)带队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畔考察后,吴兆录(下右)带领学生(赵雪冰、白皓天、毛茜、罗康、高建云、苏栋栋、傅伟、廖辰灿、张海艳、管晓霞、潘帮珍、郑曼丽等)在滇中开展多方研究.
6.投喂大量食物,是爱红嘴鸥的文明观鸟行为吗
在学术界和鸟类爱好者圈子里,都说,给红嘴鸥投喂食物,人高兴了,鸟却受到损害了。这个话题很沉重。
从人的角度来说,观赏红嘴鸥,首先要避免不文明。2023年11月1日执行的《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说,观赏红嘴鸥时,应当遵守3个规定:(一)遵守文明观赏红嘴鸥的行为规范,服从现场管理;(二)尊重红嘴鸥的自然习性,保持适当观赏距离,文明拍摄,避免直接接触;(三)投喂红嘴鸥时,应当在陆地区域投喂符合标准的鸥粮;禁止3个行为:(一)故意侵扰、惊吓、驱赶、伤害红嘴鸥;(二)在红嘴鸥聚集觅食、栖息地,燃放烟花爆竹、擅自放飞无人机等惊扰红嘴鸥的行为;(三)非法猎捕红嘴鸥。
这些规定和禁止,都是限制不文明行为的基础要求,距离文明观赏还远。文明观赏,要做到用感觉器官去观,用心灵去品味、品赏。
红嘴鸥很机灵,捡拾观鸥人投出去的食物时,展现出多种优雅姿态,投喂人就高兴,愉快,但是,红嘴鸥很少做多余的报恩性的回馈动作。
没有食物引诱,一些红嘴鸥戏水、嬉闹、捕食的动作,非常优雅,值得慢慢观看欣赏。距离远一点,它们的动作更优美,如果用个望远镜去观赏红嘴鸥的细微之处,例如,身上的羽毛,眼睛的虹膜,它们之间的对话交流,才能赏心悦目。
有少部分人,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去喂食,才真正是为了红嘴鸥。
在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抛撒食物,更多的是引诱红嘴鸥。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用糖果去激发孩子不停翻筋斗,获得乐趣,是喜爱孩子吗? 如果不是,那么,用食物去引诱红嘴鸥做出优美动作,只是投喂人为了自己高兴愉快的行为,不是喜爱红嘴鸥的善举。
有实验研究表明,滇池水域有足够的食物可以供给红嘴鸥正常越冬;没有任何数据或实验研究说,不投喂食物红嘴鸥就不再来滇池水域越冬。也就是说,为昆明越冬红嘴鸥投放大量人工食物,是人的一厢情愿,如果可以不去谴责,也可以不去褒奖。
给红嘴鸥提供食物存在争议,除了植物性食物外,引诱和取乐更胜
7、红嘴鸥不是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何还要强化保护研究?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按照物种的绝灭危险程度把物种划分为9个等级,提供明晰而客观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接受。在这个红色名录中,红嘴鸥属于“无危”级别,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红嘴鸥没有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不存在绝灭危险。
在中国,将珍贵、濒危或稀有的野生动物视为濒危动物,列入重点保护物种;将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列入三有物种名录。列入这两类物种名录的野生动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红嘴鸥被列入三有动物名录,得到国家法律保护。显然,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更全面、更广泛。
一个湿地,有无红嘴鸥并不直接指示该湿地生态环境的优劣,但是,红嘴鸥及其栖息地是否得到良好保护,却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高低。红嘴鸥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成为美丽昆明的一张名片,应该得到科学的爱护、良好的保护。
红嘴鸥作为一个数量还在增长的野鸟,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很多。两个方面很值得研究。
一个方面,昆明的红嘴鸥基本是单一物种群聚觅食,在越冬红嘴鸥数量增加的同时,其他水鸟或难寻踪迹或数量明显减少。湿地环境单一化,胆小的水鸟“无处藏身”,胆大的红嘴鸥就多起来了,应该研究红嘴鸥与雁鸭类等水鸟对湿地环境的共同需求,营建红嘴鸥群聚程度低、其他水鸟也能适应和栖息的湿地环境,增加水鸟多样性和观赏性。
另一个方面更重要,就是将红嘴鸥作为一种活的材料,研究探讨人与野生动物生命共同体和谐共处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人类渗透力和干扰强度的增加,大型野生动物与人类渐行渐远,逐渐消亡。红嘴鸥却相反,主动接近、亲近人类,值得从红嘴鸥的角度去研究鸟与人的和谐共处。
(吴兆录 2023年12月20号 于 白腊山下九龙河畔) (部分照片来自微信,若有侵权请提醒)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