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主动学习

已有 6931 次阅读 2015-3-25 17:4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主动学习

今年我招了两个中国学生,最近报到注册了,全是90后,朝气蓬勃的样子。其实我也是90后,大学毕业。此90后非彼90后,岁月就是把杀猪刀。

说起招国内的学生,我一直都心里没底。比起国内的学生,潜意识里我更喜欢招非亚洲学生,因为我一直觉得那些大鼻子蓝眼睛的学生至少英语不是问题,相比之下国内学生就是很努力也要花很大的精力适应环境,过语言关。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似乎中国学生的基础相比外国的学生更好,然而当你在国际学术圈呆过一段时间后,会很遗憾地逐渐发现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中国学生的基础整体来说基本是一代不如一代。除此以外,国内来的学生感觉普遍比较谦虚(腼腆),学习科研的主动性欠缺。要说我为什么有这样先入为主的“偏见”呢?因为十几二十年前我跟我这两个学生一样,甚至比他们的条件还要差,英语不好,人又比较腼腆。当然最后我还是survived 了。既然你都能活过来,干嘛不喜欢给那些跟你背景相似的国内学生多一些机会呢?为什么呢?其实不为什么,一个人其实并不真的喜欢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尤其是重复走,就算世界上没有平坦的大路。然而要想达到光辉的顶点,别说山路崎岖点,能有条路就不错了,关键是方向是否正确。最后挑来挑去,还是锁定了这两个中国学生,这就是宿命,也是缘分。

十几年前,我一开始读博士的时候,导师经常提醒我做科研要主动。很长时间我都很困惑,因为我觉着我已经很主动了。我是那种有问题解决不了就睡不着觉的主儿,有点事就找导师回报,比如说实验室水管漏水了,我第一时间给导师打电话,怎么还说我不主动?直到有一次,导师在帮我解决一个难题后,很认真地跟我解释说:你知道什么是主动学习吗?主动学习不是单单体现在你的行动上,而首先是你的思想上。思想上主动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遇到问题时,首先要自己独立思考为什么这样?更重要的是找出你的解决办法。也许你的解决办法并不成熟,甚至是错的,这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你主动思考了,而不是凡事不加思索地就找导师要答案。你现在可是博士生了,不是小学生,中学生。就算导师手把手扶着你完成了博士论文,也不代表你真的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博士。什么是合格的博士呢?合格的博士就是离开了导师照样能开拓出属于自己一片新的天地。这是什么能力?这就是独立的科研能力。独立的科研能力如何而来,就来自你每天遇到问题的独立思考的长期积累。所以作为导师,我要求你不需要天天向我汇报,每周甚至每两周回复一次就可以了。其实,不仅是做科研,干任何事情,独立的工作能力都至关重要。这是一个人能当将军还是士兵的根本素质差别。

说起将军和士兵,我突然想起《北京无战事》这部电视剧,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里面有个建丰同志,其实就是蒋经国。蒋经国为了挽救国民党无论是军事上还是经济上的溃败,派了一个6人特别小组到北平查贪腐然后推行货币改革。整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个“二号专线”。这个所谓的二号专线当然就是蒋经国的专线,前方特别小组如果有什么搞不定的事,就肯定会打这个专线,有时形势异常复杂的情况下还会启动“一号专线”,当然就是蒋介石的专线,才能把事情搞定。有时候我在想,国民党难怪要输,你就看看前方这些将领,都干什么吃的,啥事都找一号,二号专线,要你们还有什么用?当然,这些事情背后都有很复杂的背景,原因,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然而再看看当年辽沈战役里林彪是如何处理毛泽东的军令的表现,就已经暗示了这场战争胜负的归属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其实考验的就是将军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多年过去了,导师教导我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今天,看着这两个一如当年青涩的我的两个学生,我跟他们讲了当年导师跟我说的话。并告诉他们,博士4年主要是靠自己独立去走完,导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877223.html

上一篇:今天我以母校什么为荣?明天母校为我什么而骄傲?
下一篇:无言的痛
收藏 IP: 110.175.166.*| 热度|

47 叶春浓 霍艾伦 陈小润 闫文发 庄世宇 陈楷翰 王春艳 赵美娣 李伟钢 董焱章 陆俊茜 韩玉芬 白龙亮 邵鹏 吴冬晴 毛秀光 杨金波 马英 蒋永华 雒赵飞 归明月 武夷山 朱高明 叶建军 陈松战 李土荣 李宇斌 郭胜锋 刘守柱 王林平 刘波 姚伟 张海权 吕冰 薛克雷 张晴 褚昭明 钱玉忠 刘志伟 陈国民 icgwang promeliang loyalSciencefan inapeace3 qzw fangfa12 zhoulangxiuca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0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