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异乡人,蓝莲花

已有 5827 次阅读 2017-3-9 14:5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异乡人,蓝莲花


李健,音乐诗人,是我喜欢的歌手。他的一首《异乡人》这样诉说:


披星戴月地奔波
只为一扇窗
当你迷失在路上
能够看见那灯光
不知不觉把他乡
当做了故乡
只是偶尔难过时
不经意遥望远方
曾经的乡音
悄悄地隐藏
说不出的诺言
一直放心上
有许多时候
眼泪就要流
那扇窗是让我
坚强的理由
小小的门口
还有她的温柔
给我温暖陪伴我左右


对于这首歌,李健如是说:“我不主张把歌写得太苦,夸大自己的苦难和坎坷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在我看来不够真实,或者说作为作者来讲,你不够坚强和成熟。”我很欣赏李健这个态度。而这个态度是源于个人的修行和沉淀。也就是在今天,在我们的一个关于孩子教育的微信群中,一位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该不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家里很穷?有人说,‘让孩子穷’会让他/她学会很多,但如果让孩子真的感觉家里很穷,他们会丢失很多。丢失什么?有人问。丢失尊严和自信,因为让孩子感到富足,才有自信,仓廪实而知礼节。相反,要啥没啥,总是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好东西的孩子,气场上就输了,这就是俗称的没有“气质”。作为父母,面对这样很接地气的讨论,我也是很有感触。有时我在想,我这么披星带月的奔波,不就是因为有那么一扇窗?小小的窗口是女儿清澈的眸子,盼着爸爸带回足够的猎物。哪个家长会忍心自己的孩子熬煎贫穷?为了孩子,多少家长,不知不觉把他乡当成了故乡。

但回到这个问题,该不该让孩子知道家里是否真的很穷?我的理解是,孩子知道家里真穷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父母对待贫穷与富有的态度与行为。这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李健在唱这首歌的时候,镜头几次给那位演奏手风琴的漂亮女孩特写。手风琴的魅力让我想起一张照片,一张父亲年轻时的照片,衣着简朴,甚至有些寒酸,但怀里抱着一架手风琴,能弹奏美妙的乐曲,顿时让人熠熠生辉。我记得小时候,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不穿件好看点的衣服照相?父亲说,咱家成分不好,家里穷,做不起新衣服。但你一定要记住,人穷可以,但决不能穷了志气。做人要有骨气,好的生活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才能得到,心里才踏实。父亲的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也正是这句话,让我对贫穷与富有有个更深入的理解。物质上的贫穷不代表精神上的贫穷。有时候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物质上的贫穷成就了精神上的富有。生活就是这么讲道理。

《蓝莲花》是林忆莲唱的许巍的一首歌。许巍就是唱高晓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那位摇滚歌手。我也喜欢。《蓝莲花》的歌词是这样的: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地向往
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
穿过幽暗地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
当你低头地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
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
蓝莲花

许巍写这首蓝莲花的背景是这样的。当时他北漂的生活很是穷困潦倒,更让人熬煎的是他的音乐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但他又不甘心这样沉沦下去,因为他心中还充满着对音乐的虔诚与希望。作为一个异乡人,许巍每天在彷徨和煎熬中苦苦挣扎,就在差不多要放弃音乐的关头,突然顿悟人生,写出这首广为流唱的《蓝莲花》。一首《蓝莲花》被40岁以后的林忆莲诠释的淋漓尽致。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因为,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永不凋零的蓝莲花,其实就是人们对苦难的抗争精神。或者说,苦难成就了蓝莲花。传说着的蓝莲花是这样的:

西云山生长着一朵永不凋零的蓝莲花,凡是见过蓝莲花的人都会得到幸福。天海寺的僧人们也说,见过蓝莲花的僧人最后都成了一代高僧。于是,了空和了无两师兄决定去西云山,寻找传说中的蓝莲花。两人一路风雨兼程向西云山赶去。一路上,了空看到受苦有难之人都会出手相助,了无则不以为然,认为了空这样会耽误他们的行程。历尽辛苦,在一个夜凉如水的夜晚,他们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蓝莲花。蓝莲花生长在湖心,月色下,闪烁着清冷的异彩。了空、了无站在夜色中,久久的欣赏这朵神奇的花。就在那个夜里,了空在睡梦中见到了蓝莲花,只不过这花已不在湖心,而是静静的盛开在他的心海里。了无却怎么也不能入睡,他去了湖心,就在他伸手摘花,指尖刚刚触到花瓣的一瞬间,蓝莲花凋零了。故事的结局里,了空后来成为了一代高僧,蓝莲花虽然凋零,但在他的心海里却始终盛开着一朵美丽的蓝莲花,开在心海里的蓝莲花是永远都不会凋零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1038507.html

上一篇:吃与科研
下一篇:如何才能让乡亲们待见
收藏 IP: 134.148.193.*| 热度|

11 姚卫建 陆泽橼 陈小润 梁劲康 王泽 张士宏 王启云 张海权 黄彬彬 杨杰 李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