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才能让乡亲们待见
刚才看了郑永军老师的博文“为什么乡亲不尊重我”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37607-1039266.html ),觉着写得很真实,也很有意思。但我觉着用“不尊重”这个词其实有点不准确,确切的一个词应该是“不待见”。待见的意思其实有格外的尊重甚至有巴结,献媚的因素。待见其实是很受用的一个褒义词。
以我有限的体会,我们的乡里乡亲其实是非常尊重有文化,有学历的人的,从来都是。但当你仔细品味,你会发现我们的父老乡亲其实尊重的并不是文化和学历本身,而是文化和学历有可能带来的本事。这个本事具体一下就是将来是否能当个领导或挣大钱的潜力。你可别小看这个潜力,群众的眼光从来都是雪亮的,因为他们知道,但凡在任何一个单位的领导,准确地讲是将来或多或少有前途的领导,绝大多数都是有学历,有文化的。就在二十年前,不要说硕士,博士,就是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孩子,都能让整个家族扬眉吐气,都能赢得左邻右舍,十里八村无数羡慕,奉承的赞许。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大学毕业的孩子,没准哪天会成为一个什么领导,没准会求到人家。然而,事过境迁,短短二十年,我们的父老乡亲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怎么会发生这么翻天复地的变化。似乎,有学历,或者高学历的这个群体一夜之间失宠了。其实,普通老百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来没发生变化,那就是务实。你想想,现在,一个哪怕是读到了博士,当上了教授的亲戚,到底能为我们这些父老乡亲做点什么?给孩子找工作,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给亲人治病,借钱,哪个不是实实在在的刚需?乡里乡亲的朋友之所以会向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提出这样“过分”的要求,是因为骨子里,他们一直还秉承这样的理念“学而优则仕”,都博士,都教授了,这要放在古代,再次也是七品(县长)以上的官啊。现在,就算是新社会里,大学士怎么也能跟有权有势的人搭上关系吧,总比我们这些两眼一抹黑的庄稼人强吧。这种情况下,如果受到了高级知识分子的断然回绝,自然心里不忿,更多的是失望。失望之余,数落你两句,再正常不过。
另外,从我们这个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角度考虑,其实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跟我们的父老乡亲是完全一致的。二十年前能考上大学本科,我们又何尝不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机会,我们又何尝没想到毕业后升官发财?二十年后这么多人考博士,当教授,难道我们能我们内心深处没有衣锦还乡的报负?我们的父老乡亲是务实的,我们同样是务实的。然而,当我们真的衣锦还乡的时候,空有一顶博士帽,空有一个教授的头衔,既没权又没势,对于乡里乡亲的要求,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该抱怨的不应该是父老乡亲的不理解,势力,没有人情味。我们的这种心理落差可能远远没有那些真正求我们帮忙的人更痛。
那么,我们该抱怨谁呢?作为一个在澳洲工作近十年的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我谈谈我在澳洲作为一个博士,一个副教授在普通老百姓眼中的感受。这里事先声明一下,我绝不是什么崇洋媚外,但它山之石可能攻玉,借鉴作用,还是有的。
首先,我要说说在澳洲一个教授的工资,在整个澳洲社会应该是中上等这样一个水平。要想发大财,在大学当教授是不可能,但丰衣足食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另外,除了收入以外,我们在谈谈社会地位。这个所谓的社会地位,我以前还没太在意,但当我女儿上学以后,我经常接触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家长,我才慢慢体会到,澳洲的父老乡亲对教授这个职位是非常尊重的。尊重的表现方式是什么呢?具体表现就是众多孩子的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跟我女儿成为朋友,一起玩儿。因为他们定然认为教授的女儿一定会很聪明,有教养。除此以外,我刚开始还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孩子们的家长是不是认为我这个教授也是一个潜力股,没准哪天他们的孩子长大了,考到我的大学,需要我照顾呢?然而,时间接触长了,我才发觉其实是我自作多情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整个社会制度已经相对非常完善,绝大多数的事情,是不需要通过走后门,托关系就能办到。而且这里的各种走后门办事的后果非常严重。没有人敢碰这个底线。当然,说到这里,为了少挨砖头,我还是要郑重地声明,任何制度,即使再完善也杜绝不了人情世故,但在一个相对成熟的制度里,人情世故而导致的不公平不会成为主流,这是大家心态平和的主要原因。
话说到此,我想答案已经很清楚,我们的父老乡亲,还有我们这些曾经打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高级知识分子,无需互相抱怨了。我们该努力的是,努力建设一个公平,平等的制度,然后大家认真遵守,互相待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