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说“夏”

已有 5719 次阅读 2015-6-26 08:00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民族, 夏季, 三伏天, 大厦, 夏九九

说“夏”

夏至已过,盛夏已到。有朋友问我,这夏天的夏字为什么这样写?什么意思?我就随便说说。

夏字的篆书是

这个字上面是一个頁,页就是头,所有页字旁的字都与头有关。底下是一个夊,夊(suī)字的意思是慢慢行走的样子。两侧是两只手。显然,这是一个人。再看《论语·乡党》所说,孔子“执圭……足缩缩,如有循”,这是古代君子在正式场合走路的标准样式。所以,夏字所描述的不但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君子”的样子。

这样,这个君子模样的“夏”字就被用作中原民族的自称。

大禹年老了,把统治的位子传给他的儿子启,开创了父位传子的延续国家统治的制度,天下和他的家就成了一体,他把他的国家称为“夏”。在这以前,据说统治者的继承是禅让的,如尧禅让给舜,不过许多人不相信,认为禅让之说是后来的统治者编造出来的,其实是后来的统治者推翻前面的。我同意这个看法。我们看如今的猴群,争一个猴王,便是一场大混战,还要杀死前猴王的后代。立下父位子传的规矩就少了很多战争,所以还是一个进步。这个制度延续了几千年,夏是制度的开创者。几千年来,夏民族中融合进来了许许多多其他民族,由于夏民族文化上的包容和先进性,民族越来越壮大,夏也一直是其正式的自称。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夏既是人,人便是大。于是夏字便引申为大

《尔雅·释诂》:“夏,大也”。《诗经·秦风·权舆》里有“夏屋渠渠”的句子。夏屋,便是大屋,渠渠是高大的样子。可是,“夏屋”用得多了,人们嫌麻烦,就光用一个夏来表示大屋子了。屈原所作的《楚辞·哀郢》有“曾不知夏之为丘兮”的句子,“夏之为丘”就是大房子变成了废墟荒丘。以后,人们觉得这样用容易弄混,还是不好,于是索性就在夏字之上加上一个广,表示这是大房子的意思(凡带广字头的字都与房子有关),新造了一个廈字(如今写为厦了)。《说文·新附》:“厦,大屋也”。厦本来就是大屋的意思,但是,人们还是往往在前面加上一个形容词,说成“大厦”。到来近代,北京人把这个字的读音也改成shà

总之,夏字的意思是夏族,是我们的自称,由此又引申为大。

在我们的祖先造字的时候,有一种方法,叫做“假借”。所谓假借,就是本来这个意思没有字,后来就把一个同音字借来表达这个意思。如,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把它假借来作困难、艰难的難(如今简化为难)。夏,一个民族人群的自称,就被假借来作“夏天”的夏。

有些字,假借来之后,用得多了,其本意却往往被人忘掉了。如今,恐怕没有人能够说得出“難”是怎样的一种鸟了。如今被很多人拿来责难简化字的“愛”字,其本来的意思是“走路的样子”,后来被假借来表示爱心、爱护的爱,原义也极少有人知道了。

夏字,假借来表示四季春夏的夏,但是,由于我们还经常说“华夏”,还有个“夏商周”,所以,其本义也还没有湮灭掉。

夏天天气热,这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但是,对此也还有不少误会。前两天,我听一位养生专家在电视台说,夏天太阳离我们近,所以天气炎热。我并不苛求养生专家去讲夏天为什么天气炎热,但是,从他所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到,许多人(即便是受过教育的人)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有许多误解。其实,我们北半球的夏天,正好是地球离太阳较远的一段时间。地球绕太阳运行,是一个很接近于圆形的椭圆形轨道。而从夏至到小暑之间,地球处于远日点(地日间距约15210万公里)附近,而从冬至到小寒之间,则处于近日点附近(地日间距约14710万公里)。所以,太阳离我们在夏天比冬天要远500万公里。当然,相对于15000万,这500万只是一个小数目,但毕竟不是近,是远。

当然,夏天天热是与太阳的较为直射有关的,这在中小学学自然和地理的时候就学了。只是许多人并不好好地学,或者当时就没有弄懂,时间一长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一年分四季,不知道是世界上哪个民族先发明的。一季三个月,也为大多数民族所认可,但是,到底夏天是哪三个月,各民族却并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民族也有不同的说法。

中国古代,《礼记·月令》以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之月,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之月,等等。这里所用的月,是夏历的月。上面所说的夏历四、五、六月大致相当于西历的5、6、7月。在绝大多数年份,孟夏之月也就是立夏节气所在之月,所以,人们也往往把立夏作为入夏的标志,把从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称为夏天。

但是,从气候的观点看,这样的分法还是有缺点的。立夏的时候,北半球大多数地方的气温尚低,而立秋以后,天气仍然相当炎热。所以,自从西方的科学和教育传到中国以后,一般以西历的6、7、8三个月为夏季。这样的分法,较为符合气温变化的规律。在从欧洲传过来的幼儿读物上,也都是这样教育儿童认识一年四季的。

夏至的中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受光照最多的时候。但是,就像每天正午太阳照头顶,一天的最高气温却出现下午两点来钟一样,过了夏至,才逐渐到了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日子。中国古人便有了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第一个十天,称为初伏。到第四个庚日,便开始了中伏。过了立秋的那个庚日开始的十天,称为末伏。末伏结束,一般要到8月中下旬。今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为什么称伏?为什么伏都从庚日算起?根据在古代的五行理论,夏日属南方属火,秋天属西方属金,秋是要取代夏的,但是火克金,在火中金会消烁,于是在火热的夏日,金便需要埋伏起来,有朝一日火气消退,金便可霍然而起,取而代之。庚属西方属金,于是,伏天便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

当然,今天我们看起来,这样的解释如同笑话。但是古人(当然也包括思想仍然停留在古人那里的今人)那里,他们是认真的。他们不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以及地球的赤道平面与公转平面之间有23°26'的夹角。他们只能用他们认为能够解释一切的五行理论来马马虎虎地拟合气温的变化。一般地说,到了8月中下旬,最炎热的天气也差不多结束了。

当然,在西方,也有人认为夏季应当从夏至算起,直到秋分。冬季从冬至算起,都是三个月。这倒与中国古代的冬九九、夏九九有点相似。冬九九如今大家都很熟悉了,夏九九也是从夏至开始,数九九八十一天。

在清·顾禄《清嘉录》上,作者转述了南宋·陆泳《吴下田家志》中的夏九九歌:“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弗入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那里面有些用语现在不大熟悉了。由于寺庙一般都屋舍高大,比较阴凉,夏天平民百姓有的就到寺庙乘凉,到六九之时,天气不再特别炎热,人们可以不再到寺庙乘凉。炭墼是一种用木炭粉末压制而成的圆柱体,一般直径和高都在10cm左右,用于冬季取暖。我小时候好像已经没有什么人家自己去打制的了,都是到店里去买。

盛夏到了。如今的人们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生活和工作,生活方式改变了,旧的风俗和习惯正在或已经消失,新的风俗习惯正在形成。

一切都在新陈代谢之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00639.html

上一篇:由乐嘉的微博所想到的
下一篇:说苏州话中的几个象声词
收藏 IP: 27.211.10.*| 热度|

17 李伟钢 郑永军 武夷山 刘光银 黄永义 李轻舟 王家冰 鲍海飞 张兴 尤明庆 程娟 文克玲 zjzhaokeqin chengdong0421 jiareng biofans icg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2: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