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桉树纸浆林将会破坏海南生态

已有 4989 次阅读 2007-7-29 22:04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桉树纸浆林将会破坏海南生态

              蒋高明 本文载百科知识(317): 34-35, 2005          

        近闻,备受争议的海南洋浦金海纸浆厂正式投产,海南省有关部门正在大量砍伐公路两旁的本地树木,而引种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公路两侧均改种植桉树林用于造纸,文昌、琼海、屯昌、万宁、澄迈、保亭、五指山等市县已开展部分工作,有关部门还要求各林场带头营造桉树浆纸林(2005年3月17日新京报)。
        且不论桉树造纸带来的经济利益是谁拿了大头,谁拿了小头,环境污染的代价谁来承担;从长远的眼光看,海南省大力发展桉树必将严重破坏海岛的原生态,经济上受损的肯定是海南人。
        笔着2004年12月有幸二度到美丽的海南出差,得知海南省是全国建设的最早的生态省。生态省的最重要特征应当是大地上生长的植物是本地的,而外来树种,且入侵能力很强的桉树的大量引进,将使“海南生态省”的桂冠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
        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公路正是岛外人欣赏海南热带风光的一面面窗口,如果映入眼帘的都是单调的灰不溜秋的桉树,谁还愿意来海南?谁还再介绍自己的朋友来海南?政府苦心打造的海岛生态品牌岂不因物种搭配不当而“自毁长城”?
        “椰风拂面”是海南岛美丽的一景;《红色娘子军》中的英雄树(木棉)早已在国人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万泉河的歌声依然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几代人的头脑里余音缭绕。海南岛是美丽的,她的美因为她的生态。2001年我第一次踏上海南时,还有泡沫经济的印象:过热的房地产,吸引了大量的开发商,一些房子建了一半搁置了。现在得知,多数房子都有了买主,且房价一路上扬。这正是海南政府号召建设生态的海南岛、并为此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现在,那些符合当地生态和文化的乡土树种正遭受空前的劫难,海南岛的生态前景令人担忧。
        除了平原的热带风景可以欣赏外,海南岛的山体更美。山区以热带森林为主,其中尖峰岭等地还保留部分的热带雨林。要是桉树定居后,在人的干预下,本地物种将逐渐失去地盘,等政府感觉苗头不对了,想要消灭它们时,却已是困难重重,这无疑等于“引狼入室”。这个教训,桉树的故乡澳大利亚体会最深。
        天然植被是复杂、多样而美丽的,一个山坡上可能分布多种森林植被类型,无论出现干旱天气或者阴湿天气,甚至虫灾或者火灾,物种之间具备的相互补偿、相互依存的巨大作用能够抵挡这些不良环境压力。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如南方山地的森林,乔木层的就有180多种,仅林冠就由至少4个层次构成,下面还有灌木和草本层,高等植物多达400多种;北方的的森林也有乔木20多种,群落分乔木、灌木、草本和地被4个层次。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尤其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单一树种的桉树生长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很快降低,景观价值也就贬值了。

        相对于儿时的记忆,现在我感觉到中国乡村景观越来越不受看了。在北方基本上以杨树为主,南方则以杉木为主。春节期间,笔者到山东农村考察,发现原来老百姓喜欢种的榆树、国槐、洋槐、白蜡树、楸树、泡桐、梧桐、枫杨、柳树、柏树、松树等几乎被清一色的杨树所取代,大半个天下的树木几乎都姓了“杨”。而南方山地,近来有被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占山为王”的趋势,号称“植物王国”的云南省正在实施一种2641万亩桉树工程,准备发展造纸业,而实施这一工程的同是上面提到的那家金光造纸集团,如今该企业又染指美丽的海南岛。
        我们认为,海南岛的整体优势在于生态型、商务型和会议型的旅游产业,大众希望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热带海岛风光。在自然特色上,海南岛并不逊于夏威夷,但桉树的大量加入肯定会破坏这个优势。海南是中国的海南,是世界的海南,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她美丽的面庞和响亮的名声,值么?
        阳光、沙滩、海浪、椰子树、木棉树、热带雨林……,生态的海南岛应当旗帜鲜明地拒绝桉树。



环境问题思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035.html

上一篇:生态不安全 和谐何所系
下一篇:人工造林有学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