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人工造林有学问

已有 7377 次阅读 2007-7-29 22:06 |个人分类:自然与社会

人工造林有学问
蒋高明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经有关专家考证,在4000年前的远古时代, 中国森林覆盖率高达60%以上。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 加上战乱、灾荒、开荒、开矿、放牧等人为活动,森林资源日趋减少。到2200年前的战国末期降为46%;1100年前的唐代约为33%;600年前的明代之初为26%;1840年前后约降为17%;民国初期降为8.6%。可见,中国的森林是被过度增加的人口“一口一口”地“吃”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大力号召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覆盖率。尤其毛主席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口号以后,造林运动成为了全民的行动。人工造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2.51%提高到了16.55%。增加的森林覆盖率中,人工林占了很大的比例。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我们在用全民的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一些不恰当的措施还是造成了森林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如“大跃进”期间,为大炼钢铁,乡村集体林中的许多次生林被砍伐;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偿还前苏联贷款,东北和西南大量的原始森林被毁。这些历史,有些是教训,如大炼钢铁运动;有些是历史造成的,如困难时期,人们自然会想到森林的价值。

        人工造林的成就较好的时期当推上世界五六十年代。一是造林质量高,成活得多;二是造林树种多用本地种类,如北方的油松、侧伯、落叶松、云杉、冷杉;南方的马尾松、铁杉、相思树。那个时候,即使乡村造林,也多选择长寿、木材优质的树木。中国北方,国槐、楸树、刺槐、榆树、旱柳、枫杨、油松、黑松、侧柏、杨树(不是今天的速生杨)。如今,我们造林一味强调速生,北方基本成了“杨家将”。仅抓住了一点点经济效益,失去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方面,我们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

        更令人不解的是,现代人将“绿化祖国”理解成了“树化祖国”,将森林推向现代生态条件根本不支持大片森林的荒漠与草原地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确在草原上成功种植了一些杨树林,但是,这个面积很小,目前发生衰退。之所以“成功”,一是当时的水分条件比现在明显好,二是人们种树比今天认真。现在,我们花得钱远超过当年,而成效却不大,值得深思。笔者最近十年来连续去内蒙出差,路两旁的树一直如手指肚粗,可见树木是年年栽,年年死的。

        人工恢复森林,首先必须考虑当时的立地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水分、温度、风速、土壤等。如何判断森林能够生长,最好的办法是观察自然界中的植被分布。如,草原上鲜有大面积的森林,这里就不适合造林。我们应当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现在那些能够成活森林的地方造林,北方山地先造沟谷和阴坡,保证成活率。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不适当的地方造林,其实是“南辕北辙”,花再大的金钱也是浪费。

        其二,造林的物种要适合本地的生态,在中国的四大沙地(科尔沁、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里,杨树的适应力远不如本地的榆树,显然在那里造林适宜的树种是榆树而非杨树,可目前的做法背道而驰。因此,“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

        第三,造林的密度要符合当地的生态条件,自然界有其规律性。如在浑善达克沙地,自然选择的榆树密度是每百平方米3-5棵榆树;而人工的杨树林密度高达30-50棵,水分根本无法支持。造林设计应当向自然界学习,而不能“闭门造车”。

        第四,人工恢复森林要多物种配合,而不能只发展单个物种的纯林,后者极容易遭受病虫害袭击,还会造成“绿色荒漠”。

        第五,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择种子造林。种子是经过有性繁殖的,种子萌发的幼苗主根明显,生命力旺盛,寿命长,而无性系繁殖的寿命短,所谓“长得快、死得也快”。种子繁殖虽然开始见效慢,但是,一旦成熟,能够自我更新,这种生态恢复是最彻底的。目前的做法是,先将种子在苗圃里长幼苗,然后在花更高的人力、财力将其移植到造林地点,中间许多幼苗死亡了。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在造林地点“点种子”呢?

        第六,人工造林,不要将目光仅仅盯在那些所谓的速生树种上,一些贵重木材的慢生树种,无论经济价值还是生态价值、景观价值都远远超过那些速生树种。随着各国对天然林的保护,贵重木材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紧张,提前设计并种植慢生贵重树种可以“防患于未然”。

        最后再谈一点城市造林。城市造林也要一分为二,前面提到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满足。城市造林尤其要避免大量使用速生树,要多发展那些寿命长、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高的乡土树木。树木消耗水分大,干旱区城市造林往往要背上人工浇水的负担,因此,不能大量发展。

        北京为暖温带城市,树木是能够生长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种植了太多的速生树种如杨树,还有入侵物种如火炬树。城市造林的最高目标是城市森林,即能够自我更新,不需要打药、不需要浇水、不需要施肥,能够像自然界中的森林那样郁郁葱葱、自生自灭,并伴随一定的野生动物出没其中。

        城市造林的理想原则是,种植本地物种,种成片林,最终成为城市森林,有自然属性。目前,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实现了这个目标,是我们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理论上是完全可以行得通的,关键的还是思想认识问题。目前,主导中国城市森林面貌的还是长官意志,这一点必须纠正。随着生态学知识在园林设计师那里逐渐普及,城市森林会离我们的距离将会越来越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5036.html

上一篇:桉树纸浆林将会破坏海南生态
下一篇:植树造林不宜造纯林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5: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