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ouguojun

博文

朴素的情感

已有 4169 次阅读 2013-11-17 15:14 |个人分类:心情驿站|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情感

朴素的情感

历时两周,终于把《血祭》、《野焚》、《黑雨》三部曲系统地看完了,第一次阅读还是在读大学时,在图书馆借阅,没看完,只看了第一部的大半;第二次应该是读研后上班,也是在学校图书馆借的,看的内容又差不多,这次在当当网上买下来,终于看完了。

这段时间睡眠很不好,早晨五点半左右就醒来,可能是由于昨天中午有点饮酒过度,晚上近一点才睡,到三点多醒来,又勉强睡到四点一十,假寐了二十分钟,觉得确实睡不着了,到四点半时就不打算睡了,于是拿起《黑雨》读起来,直看到八点二十。由于本人多愁善感,在阅读的过程中,几次被有些场景感动得莫名抽泣。

洗刷完后来到办公室,阅读了一上午,全部阅读完毕。由于荷叶塘也是我的家乡,对她的熟悉,读书时去过富厚塘,书中描写的场景及乡俗再现,倍感亲切。同时也对曾国藩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应该说,这个阅读是非常有收获的。

在阅读过程中,数度哽咽,我想,这并不真正是缘于本人特别的什么多愁善感,而是人类的一种共同情感,也是人类的一种永恒,这种永恒也是我们文化的生生不息。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们都能体会,都能欣赏的。可是,李后主写这词,是因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的愁是亡国之愁;他的情感是失位之君的情感。我们是亡国之君吗?不是。我们有失位之恨吗?没有。那我们为什么还能体会,还能欣赏?这是抽象体验。也就是说,我们体验到的,不是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具体情感,而是人人都有的、带有普遍性的那种挥之不去、绵延不尽的悲伤和忧愁。这样的情感,我们都能产生,都能体验。也就是孟子的恻隐之心,荀子的性。这样的情感,不只是人有,哺乳类动物也有,平常说的兔死狐悲,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狗、牛、猫等等因同伴散失的悲鸣,是一种动物性,这也是荀子最先解读出来的,这是人性中的善,是一种最朴素的情感。

这种朴素的情感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文化延伸的动力。如果没有了这种情感,那不仅非常可怕,恐怕这样的人也是行尸走肉,但这样的人也还真的有。昨天在看一篇网络文章时,看到这么一句话:当你戴久了面具时,摘下面具时发现,你的脸早就跟面具一样了。反观自照,在我们身边是不是有大量的这样面具之徒存在?

我庆幸我还是活生生的存在,能哭能笑。每次我被那些文字所感动时,我都要在大腿上重重的揪下,看是不是痛,检验一下,看是否真切地活着。这种朴素的情感永存心底,它既给我敬畏之心,更让我完整拥有人类共同的体验。

幸亏,我没有丧失。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729-742480.html

上一篇:假如让我重读研究生
下一篇:久违的稿费
收藏 IP: 218.75.217.*| 热度|

4 刘进平 张焱 罗帆 鲍永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