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iswh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oiswho

博文

文人相轻?-饶李争议的建议再思考

已有 3126 次阅读 2013-2-21 09:54 |个人分类:评论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建议, 学术生态, 幼稚, 饶李争议

    前面光看热闹和学习的,看冷静了就掺和了下,发了一篇博文“学术争论转化成学术贡献-饶李学术讨论的建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766-662999.html,这两天读了闵应骅老师的“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成果归属的争论该划句号了(130221)”博文突然感觉我的建议听稚嫩的。
    难道是我们的传统?小时候就学习我国合成胰岛素的科学故事,可是后来知道争议很大,又听说因为是“集体贡献”,所以未能授予国际的奖项,再有挖掘出青蒿素,好像也争议不断,现在又谈三氧化二砷,居然知道了还有打官司事宜,看来早就有争议了,只是没通过现在这样的学术争论来进行,进入法律程序了。
   即使授予诺贝尔奖的,还是在国外授予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也闹翻了,而他们二人本身贡献挺大,现在一把年纪也都在为国家出工出力,可怎么就不能一小抿恩仇呢?所以突然感觉上次建议写篇综述和好,并一起宣传我们国家的成果是幼稚的,即使写估计也是各说各话。
   所以就深入思考,这一切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呢?难道是柏杨先生说的“丑陋的中国人?”外国其实也有很多的成果争议,一般没这么普遍和离谱,或许这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学术制度作为保障,另外突出个性,讲究所谓的权利,用我们的话说,他们比较“自私”,而我们从小被教育什么事情都是集体的功劳,从“总是有理的哲学”来讲有道理的,比如你发现了一种新材料,肯定有原材料准备,制备,表征等等步骤,再见上各级带头人和主管领导,这样参与每个环节的都有贡献的,如果不能挑出关键的“节点”,这个人物是找不出来的,按照我们的习惯只能是集体贡献了。改善的机制可能还得从学术生态的建设逐渐进行,如同污染环境三五,治理三五十年也不一定行。让我们逐渐做学术生态中的小树,慢慢长大就好了。
   突然感悟,有时候感觉来外挺笨的,一板一眼的,很多可以省略的步骤也要坚持,看来按照程序做事还是很有必要的。
   希望这稚嫩的建议有朝一日能起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66-663692.html

上一篇:你会写专利么?
下一篇:导师-研究生的互选
收藏 IP: 128.219.49.*| 热度|

1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