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iswh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hoiswho

博文

再给基金委找麻烦 精选

已有 10570 次阅读 2014-2-16 08:05 |个人分类:评论感想|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国家基金, 政策建议

再给基金委找麻烦

   前面写了博文“旗帜鲜明的反对基金委2年规定”(http://bbs.sciencenet.cn/blog-39766-764348.html),囿于视野范围,只是想到了减轻工作量的理由,实在不知道到底什么初衷出这个政策,写了博文后还是仔细考虑了下,除了工作量原因抑或基金委人员考虑申请人的工作量,希望申请人员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写申请书上?如果加上这个原因,那我还是个人觉得不但反对限制,还应该提倡增加申请次数,不但应该增加申请次数,还应该增加反馈环节!

   基金的设立及政策指定相对西方发达国际,我们发展较晚,这方面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我们自己也要政策创新和发展。所在单位性质原因并不允许申请NSF,所以没有直接经验,只是间接听大学教授们提过,美国的NSF可以多次申请。官方网站显示申请日期可以从二月14日情人节一直到十二月20日圣诞节前夕(参加网站:http://www.nsf.gov/funding/pgm_list.jsp?org=NSF&ord=date),去年与某教授讨论合作时他也正在写基金的答复意见,至少是有渠道反馈的。有些细节可能有出入,但这不影响我们提出几个建议。

   第一,基金不应该提出申请两年限制1年的政策,而是应该增加申请次数。如博文“旗帜鲜明的反对基金委2年规定”所说,如果申请的限制是因为减轻基金委或者评审专家的工作量而言,实在是不应该。我们每年集中接收确实工作量很大,美国一年大约申请40K项,命中11K左右( NSF receives approximately 40,000 proposals each year for researc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jects, of which approximately 11,000 are funded. In addition, the Foundation receives several thousand applications for graduate and postdoctoral fellowships),但申请持续时间长,分批次,多次申请,把工作量大大分散。我们是不是可以每年申请2-3次?但每个人每年只能申请一次,你可以自由选择在哪次申请,这样不至于部委和专家的工作都集中在几周内,增加负担不说,评审质量也受到影响(如有的专家每年评审十几份几十份,但要在短短几周提交,难免所花精力分散)。分次申请可减轻负担,提高质量。

   第二,增加反馈环节。目前我们也有一个反馈机制,但不允许对专家意见质疑,主要是一些程序性的失误,例如评审专家将张三的意见不慎拷贝到王五的名下了,这基本能重新送审。其他的意见比较困难。就像专业文章的同行评审一样,增加反馈会好很多,如有的大同行专家有时候会误解或者理解较大偏差,给出不合理的评价,如果有答辩反馈环节,专家有可能改变意见(只考虑公平专业的评审专家)。另外这样也给评审专家一定的压力,至少不会随便写几句,如果自己的意见全给驳的体无完肤也是很不好看的。当然我提的这个建议大前提还是尊重专家意见,评审专家保持匿名,在反馈后还是要尊重专家的基础上再由会评专家评定。

   第三,一般面上项目是不是可以取消会评?这个个人不确定,值得商榷,抛砖引玉,仅供闲谈。虽然我相信会评专家的水平,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判断有时候还是会有较大偏差,也被很多人诟病。对资助额不大,自由申请的,就依靠函评专家和管理人员吧!?

   第四,对按照国际待遇和国际人才引进的是不是可以设立专门的渠道?按照国际评审,请国际专家?原因是防止在国外长期待的,国内圈子对其研究特色和特点不了解,也是利于他们做国际一流的科研,国际同行看到的是“科学领先”而不是“国内领先” (领先不准确,多用于技术,表达这个意思,没想到更好的词语)。此提议也不确定,博文随口一说。

   主要提出第一二点,不能限制申请次数,而是应该增加申请次数。第二,增加反馈环节!

  另外一点,考虑了好久还是提一句,参考美国政策(国家实验室不申请NSF),是不是我们的国家队中科院可以不申请国家自然基金?当然前提是他们有其他渠道,好像有一些?不了解,仅提提而已。

  欧美的可以参考,也不照搬,研究要创新,政策也要创新!

   注1:说给基金委找麻烦,实在是高抬自己,甚至高抬科学网,如果能挠痒痒,也是好的。

   注2:对欧美的自然基金体系没有系统的研究,单位性质原因,不让申请自然基金,只是从个体和官方网站了解到部分信息,囿于时间和水平,不当之处欢迎纠正。如果有信息不准确,不影响本文的主要观点。

   注3:以科学网的影响力和里面的“大牛”充栋,意见具有广泛性的,代表性任务和科学网可以向相关机构发文提建议,个人也可以,至少我支持,呵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66-767915.html

上一篇:读书比赚钱有出息?
下一篇:美华人给孩子做的打算
收藏 IP: 50.142.144.*| 热度|

20 高友鹤 刘立 杨平 强涛 蔡小宁 吴桂生 刘新建 西门蒙 季丹 蔡庆华 王德华 梁建华 袁海涛 孙平 biofans louiexp uneyecat A0618 zzjtcm ghzhou567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