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g19554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g195544

博文

“捡” 来的沈园 精选

已有 5194 次阅读 2017-5-4 04:53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沈园, 沈唐爱情

“捡” 来的沈园

岳爱国/文、摄影

在与浙江绍兴鲁迅故居一街之隔处,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园林式公园——沈园。在这个园子里,曾演绎了陆游、唐琬凄美而决绝的爱情故事,令后人唏嘘不已。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园,不知是旅行社的疏忽,还是他们中国史学知识的贫乏,抑或是因行程问题而有意的放弃,反正是在安排我们浙江绍兴游的程序中,只安排了参观鲁迅故居及与鲁迅有关的其他景点,却对仅一街之隔的沈园只字未提。之前,我虽然知道浙江绍兴的沈园,但并不知道沈园距鲁迅故居有多少行程,故对此次的行程安排并未提出疑义。因为,绍兴的名人故居、人文景点也颇有一些,毕竟绍兴游只是我们整个行程的一站,而不是唯一的一站,因时间的原因,仅安排参观鲁迅故居也是说得过去的。而当我参观了鲁迅故居后,知道了梦寐以求的沈园竟近在咫尺,并且在所有安排项目参观完毕后,时间也非常充裕,足可以将沈园安排进这次的行程后,对旅行社的安排便颇有微词了。此是后话。

参观鲁迅故居是本人从小的夙愿,今日终于如愿以偿。鲁迅祖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咸亨酒店、土谷祠……,一处处烂熟于胸的景观终于以实物的形式映入我的眼帘,感觉对鲁迅、对鲁迅的家史、对鲁迅的作品以及其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因而,从心理上、视觉上、情感上都获得了满足。参观完毕后,仍意犹未尽,加之时间上仍有余地,便与闲坐在乌蓬船上等生意的艄公们攀谈,问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还有何景观可以作为余兴的补充?艄公回答,出这条街,走十分钟就是沈园。当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既激动又生不满,激动的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竟意外地“捡”了个景点,且是我心向往之已久的著名景点;不满的是,这样一个无须动车便可参观到的著名景点,旅行社为什么不给安排,简直是“暴殄天物”。

来不及对旅行社进行“讨伐”,时间有限,抓紧时间参观沈园才是要紧。向我介绍景点的艄公见我有意去沈园,便提出要我乘乌蓬船前往,既体验了乘乌蓬船的感觉,又节省了体力。若时间允许,我定会满足这位艄公的愿望,起码从答谢向我“通风报信”的角度也该乘一下他的乌蓬船吧!可为了节约时间,我只好忍痛割爱。顾不上别的了,我连跑带颠地朝沈园奔去……


   沈园到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并不高大的石雕牌坊,上书“沈氏园”(后来得知,此三字为郭沫若手笔)。此园原为南宋越州沈家的私宅花园,故名“沈氏园”,也称为沈园。当年,沈氏园园主为讨众人的欢心,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便将园子对众人开放。那时,绍兴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风流雅士均喜欢到此一游。陆游也曾是这里的常客,来这里读书吟诗。

   离石雕牌楼不远是一块中间有断缝的大石头,欲断还连,郁郁寡欢地躺在那里。不知是有人有意为之,还是天然形成,仿佛在向人们做着某种暗示。问门口一老者,得知此石名为断云大石,“断云”意即“断缘”,昭示着陆游与唐琬虽恩爱有加,但又不得不分开之意。此石原本不在这里。有好事者见此石颇能代表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故事,便从它处移至沈园门外,为这座历史名园添加了一个很好的旁释。




   购得门票,进入园中,虽有满园的亭台楼榭、碧水绿植扑入眼中,但我却无心细细观赏。明知不可为,却一心幻想着找到见证过陆游用饱蘸着自己心中流出的鲜血写成的《钗头凤》的那堵粉墙,那堵写满了爱、愁、悲、恨的粉墙,那堵让无数后人为之动容的粉墙,即使是一处残迹也好。粉墙早已无处寻觅。八百年的风侵雨欺,粉墙早已灰飞湮灭。是的,到19495月绍兴解放时,沈园只存留东边一个角落,占地仅4.6亩;而沈园最盛时期占地达70余亩。连园子都快丧失殆尽了,一堵墙又何以为存呀!问园中工作人员,《钗头凤》词在园中存留过多久?答曰:“《钗头凤》词在诞生后确曾存留过很长一段时间,到南宋庆元年间还存在。但由于园子几易其主,渐渐荒废,《钗头凤》词也就消失了。现在,园子里专门辟了一堵老墙,刻制了陆游、唐琬的《钗头凤》,可以去看看。”

   在园子南端一残垣上并排镌刻着两首《钗头凤》,为今人夏承焘所书。一首为陆游的、一首为唐琬的。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琬《钗头凤》:

   事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

   瞒,瞒,瞒。

   对陆游的《钗头凤》我早已烂熟于胸,今天读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为那段真实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园子里。虽时空有别,但我此时脚下踏着的土地曾是陆游、唐琬踏过的土地;头顶上的蓝天与陆游、唐琬那个时代是同一块蓝天。望着镌刻着《钗头凤》词的残垣,我试图站在陆游的角度去揣度一下这位诗人当时撰写《钗头凤》时的心境。初感觉,觉得似乎很容易理解,有话想说,说出来就是了,于是就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再感觉,又觉得当时诗人的心境一定是复杂到了极点,昨日的娇妻已花落旁处,今日的自己该如何面对近在咫尺的唐琬?爱怜、相思、无奈、无助、忧郁再加上愤懑一下子涌上心头,于是将满腹的恩怨全部凝结在笔端上,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毫无保留地倒给了唐琬,也遗给了世人。



   绍兴人民为纪念爱国诗人陆游,专门在沈园南苑重辟了陆游纪念馆。馆虽不大,但对陆游的一生做了全面的展示亦有极高的评价。在馆里,我又重温了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及《钗头凤》词产生的始末……

      20岁的陆游青春年少,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令多少姑娘艳羡不已。这一年(南宋绍兴十四年),陆游结婚了,所迎娶的是端庄秀美、知书达礼且是亲戚的唐琬姑娘。婚后的岁月是美满的,二人如漆似胶、互敬互爱,沉浸在幸福浪漫之中。唐琬对公婆也是敬重有加。应该说,这样的媳妇是打着灯笼也不好找的。可恰恰就是因为唐琬的美丽,再加上二人太过恩爱竟导致了幸福婚姻的断送。事情的起因是陆游到临安参加进士试的失利(实际情形并非陆游不为,而是因为陆游的考试成绩名居前列,位于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恢复”而触怒秦桧,才遭黜落)。陆母望子成龙,看到儿子考试失利,竟将满腹的怨气全都撒在了唐琬身上。理由有三:一怪其没有管住丈夫思想之放任;二怪其使丈夫惰于学;三怪其进家门后给家里带来灾难,不吉利(唐琬进门后,陆父病死)。接着便是逼二人离婚。二人感情甚笃,陆游怎能简单从命呢?于是反复劝说母亲收回成命。陆母是个执着的老太太,即使儿子说死说活就是不改初衷。在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陆游假意将唐琬休归娘家,却使了个暗渡陈仓的小把戏,在外另租房子,私下里仍和唐琬相聚。纸里包不住火,二人的秘密很快就被发现了,虽然未被陆母捉到现行,巧妙地避开了,但这种秘密相聚的生活总不是最终的办法,只好就范,终于彻底结束了幸福美满的婚姻。一个又娶,娶的是蜀郡人王氏;一个另嫁,嫁的是陆游表弟赵士程。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的春天,31岁的陆游独自一人来到沈园闲逛,恰巧与赵士程、唐琬夫妻不期而遇。唐琬虽嫁给赵士程数年,但对陆游的感情仍无法割舍。当看到踽踽独游的陆游后,百感交集,不能自己。她嘱托赵士程给陆游送一份酒肴,表示敬意。赵士程是文雅洒脱之人,对唐琬疼爱有加,且陆游又是自己的表哥,于是便吩咐家人将酒肴送了过去。此时,收到酒肴的陆游心里是何等滋味?一怀愁绪,无限感慨,欲说又止,何以表答?于是,就有了粉墙题写《钗头凤》词的一幕……


   沈园一别,唐琬终日郁郁寡欢,不久竟带着满腔恩怨一病不起,直至撒手人寰。陆游闻听噩耗后,哀伤不已,以至抱恨终身。对唐琬的去世无以为报,只好用他那忧郁的笔触,缀成一首首的诗来缅怀唐琬。翻开陆游诗选,可以读到不少追念唐琬、忆咏沈园的诗作。如在75岁时曾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直到84岁时,还写了《春游》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诗作里饱含着深情,饱含着思念。这种深情,这种思念陪伴诗人一生一世。

   出得沈园,心里不知是满足还是怅怅?如若说满足,毕竟意外“捡”了个景点,且是我心仪已久的景点,应该满足。但是,园中的所见所闻却钩起了我对那段真实故事的无限遐想——美好爱情何以生生断送?美满婚姻何以不能久矣?追求幸福何罪之有?一唱一和、两首悲歌在向后人讲述着怎样的一个悲剧故事?这一切的一切,想来令人怅怅、令人心酸、令人落泪。


   走在绍兴的街头,所见到的男女老少都是一脸的闲适、几许的从容。见到这样的情景,此时我的心境与在园中便有了区别,满腹的压抑也一点一点的被释放掉了。我想,虽满城春色如旧,但毕竟今已非昔。昨天的悲剧也许还有重演的可能,但今天的社会毕竟与昔日南宋小朝廷时代有着天壤的区别。只要敢于追求幸福,敢于与命运抗争,悲剧也许就会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94970-1052773.html

上一篇:管窥东北人
下一篇:用五彩涂抹出的河滩
收藏 IP: 123.113.37.*| 热度|

17 许培扬 朱晓刚 樊采薇 王凯 陈波 王从彦 刘钢 郝秀东 饶东海 戎可 孟津 郭向云 李学宽 罗帆 晏成和 xlsd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