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聊阁:读书人张少雄博聊之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xzhang

博文

妈祖被封为英语之母

已有 5427 次阅读 2013-1-10 22:27 |个人分类:文化泛論|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英语, 妈祖

妈祖被封为英语之母

 

 

一、《妈祖》中妈祖讲英语

 

近日,中央电视台八套播出《妈祖》。剧中,妈祖讲英语,如“You are welcome!”等语句。

妈祖讲英语,广受网友嘲笑。元月九日,有媒体报道说:

 

近日网络上备受争议的《妈祖》中飙英文的情节,讲述的是妈祖救助了外国商船后,外国友人用英语向妈祖致谢,妈祖脱口而出一句标准的英语:“You are welcome(不用客气)”。外国人惊讶地问:“妈祖,你会我们的语言?”妈祖淡定地用英语说:“只是一点点,祝你们好运。”

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妈祖说英文的情节,曾有情解释说:“我们也是经过讨论的。首先是她处在的时代背景,北宋年间,福建沿海是世界性的贸易交流集散地,当时的文化环境是很繁荣的;其次妈祖是海神,海洋是世界范围的,所以她不仅仅是华人崇拜的神,崇拜妈祖文化的人遍布世界各地。”

曾有情认为,“我们的设计并不突兀,妈祖也不是生来就会说英文,在之前的剧情里有伏笔。妈祖也是从她丈夫那里慢慢学习英文,她的丈夫吴宗伦是当时朝廷的外交官,懂得英文。”

——《〈妈祖〉秀英文引热议  编剧:她不仅是华人的神》

 

二、妈祖飞升前后

 

宋人林默,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九月某日飞升。

有人声称,当天看见林默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此后,经常有航海人说看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之人。再后,航海人普遍供奉林默像,尊为妈祖,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北宋、南宋、元、明、清各朝都对妈祖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三、英语的前世与今生

 

英语有古英语、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

四四九年之前,不列颠岛上生活过多批居民。不知从什么时代起,盎格鲁人(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等日耳曼人陆续入侵,至四四九年完全征服不列颠岛,成为不列颠岛的主人。

这些人讲日耳曼语,或盎格鲁语,或撒克逊语,或朱特语。后来,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渐渐强大,盎格鲁语与撒克逊语也渐渐强势,融合成盎格鲁撒克逊语,即被称为古英语的语言。

一零六六年,诺曼人征服不列颠岛,带来诺曼语。自一一五零年至一四五零年,在不列颠岛上,诺曼语成为官方通用语言和社会上层通用语言,政府、法庭、学校等社会机构都必须使用诺曼语。诺曼语是一种法语(方言);不列颠岛上的诺曼语,又称为盎格鲁诺曼语。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一一五四年之前,在不列颠岛上,文字作品都是用古诺曼语或拉丁语写的。

诺曼时期,只有下层盎格鲁撒克逊人讲古英语。而诺曼语给古英语带来巨大影响,使古英语发生巨大变化,演变成中古英语。

诺曼时代过后,中古英语慢慢抬头,受到盎格鲁撒克逊人重视。一二零零年以后,开始有人用中古英语写作。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生于一三四三年,逝于一四零零年,是第一位有影响的中古英语作家,以《坎城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闻名于后世。

一四零零年开始,中古英语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包括被称为“元音大变化”(The Great Vowel Shift)的语音变化,至一四五零年演变为早期现代英语。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大家用早期现代英语写作,或用早期现代英语翻译古代经典,使现代英语成为一种强势语言。

古英语与中古英语差异大,与现代英语更是差异巨大,实际上是一种与现代英语完全不同的古代语言。要说关系,古英语和现代英语是远亲,与现代德语是近亲。中古英语与现代英语也有较大差别。因此,乔叟的作品,只有研究中古英语或中古文学的专业人员,才读原文文本;此外,大多数读的,都是现代英语译本。

 

四、妈祖被编剧们封为英语之母

 

妈祖飞升之前,中古英语还没有形成,世界上只有古英语。

古英语实际上是一种与现代英语完全不同的古代语言,因此,在妈祖飞升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英语。

经过《妈祖》编剧们的“讨论”和“并不突兀”的“设计”,妈祖在英语诞生前数百年讲英语,而且,为确保妈祖有机会讲英语,(还特意)安排一组外国人讲英语。这无疑是封妈祖为英语之母。

在中国,编剧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编剧们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7182-651817.html

上一篇:辟谣是干蠢事
下一篇:“外国高等教育学经典在中国”征文
收藏 IP: 58.20.105.*| 热度|

7 赵纪军 蔣勁松 陈安 鲍得海 柏舟 刘全慧 ying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4: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