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聊阁:读书人张少雄博聊之阁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xzhang

博文

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

已有 4456 次阅读 2010-9-15 04:07 |个人分类:教育漫話|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创新, 封锁, 品质, 压迫

 

张少雄

  

人生来具有创新潜质,这种潜质得到唤醒、保护与促进,人便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潜质的唤醒、保护与促进,通过学习实现;学习,作为“行为、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的改善”[1]9,可以发生非教育(教育在本文中特指学校教育)活动中,也可以发生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能否使人具有创新品质,取决于教育呈现出来的实然属性,而不取决于它的应然本质。教育的应然本质是“设计为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1]9,或者是“改善人”[2]4的活动,即促进“人的心智力的发展”[2]5、“人的理解力与判断力的发展”[2]6的活动。应然是理想,实然是现实;在现实语境中,教育可能、而且经常沉沦。

 

一、教育经常沉沦为压迫,而压迫只能捂杀认识能力

 

在现实语境中,教育经常沉沦为压迫。教育通过课程与教学实施,教育目标通过课程与教学达成,“教育目标成为教育标准,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活动开发和考核考试设计等都根据这些标准进行”[3]。压迫,是凭借权力或优势,通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规划和教学活动开发等手段,向学生灌输指定行为、信息(与知识并列时指前知识)、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并通过教学活动开发和考核考试设计等手段,强迫学生记认并且在不同场合重复(即复演、复说或复写)灌输内容;相应地,压迫表现出知识压迫和理解压迫等多种类型。

如生物学课程处理啄木鸟,在未见过(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不可能见过)啄木鸟的情况下,叙述其筋肌层理、心脏结构与脑颅构造等解剖性事实,讲述探讨其利嘴成因的某家解释性学说,要求学生记诵与复述或复写所叙事实与所讲学说,便是知识压迫与理解压迫。再如哲学课程处理柏拉图,在不研读其主要作品的情况下,叙述其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著述成果等历史性事实,讲述探讨其作品意义的某家解释性学说,要求学生记诵与重复所叙事实与所讲学说,也构成知识压迫与理解压迫甚至价值观压迫。

远离具体生物存在或现象,对一切人而言,一切生物学知识都只是不诉诸亲历的、遥远的与陌生的碎片;在亲历之外,蛇披鳞与蛇披羽,或稻花臭与稻花香,是等值的假说。只有通过亲历(接触与体味),学习者才能确知蛇披鳞与稻花香等,才能获得关于生物的真知识。远离具体哲人言说或著述,对一切人而言,一切哲学知识,都只是不见诸亲炙的、虚幻的与冷漠的杂汇;在亲炙(通过聆听与阅读获得直接教诲或传授)之外,孔子尚暴政与孔子尚仁政,或苏(格拉底)子诲恶德与苏子诲美德,是等值的传言。只有通过亲炙,学习者才能确证孔子尚仁政与苏子诲美德等,才能获得关于哲学的真知识。

杜威曾以探触光亮物为案例说明意义的获得:小孩探触光亮物被灼痛,由此得知某种光亮物意味着热源,得知热与其它许多事相关,“他的相关行为便获得更多意义”,他便能明白自己行为的意义并且能够承担它们的后果;这一探触使光亮物“获得意义”,孩子获得关于光亮与温度等事物的认识,这种认知便成为“他的知识存量的内生部分”[4]。其实,事与物的意义的获得,或人对事与物的认识的形成,于物质世界和于精神世界,过程与结果等基本相同。亲历或亲炙等体验导致意义的获得,意义的获得导致认识的形成,认识构成知识存量的内生部分。知识存量的内生部分是真知识,非内生部分只是暂存信息;暂存信息经过检验与甄别,可能证明是伪知识,可能证明是真知识,也可能分流为伪知识与真知识,而检验与甄别也是意义的获得与认识的形成,也需通过亲历与亲炙等亲身体验实现。

实际上,认识发展过程,是“获得并运用关于物质、社会、文化与精神等诸种世界的知识”[5]的能力的形成过程。诸种世界只呈现在人的亲身体验中,因此,一切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诸种世界,只有真正认识诸种世界才能获得真知识,只有获得真知识才能获得知识的改善;不仅如此,只有持续进行认识实践,才能保持认识意识及欲望的活化和认识能力的提升。

行为(置于信息之前指日常行为与社会行为)、信息(与知识并列时指前知识)、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是从低到高、由表及里的素质梯级,也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环链,后一项的改善必须以前项的改善为基础,而前项的改善却不必然导致后项的改善。对于压迫,前项压迫经常意味着后项压迫,而后项压迫等却不必然意味着前项压迫。信息压迫与知识压迫,在素质梯级的低级阶段,在认识环链的早期环节,抑制认识活动,捂杀认识意识与认识能力。

 

二、教育经常沉沦为封锁,而封锁只能捂杀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

 

在现实语境中,教育还经常沉沦为封锁。封锁,是凭借权力或优势,通过教学材料选择、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活动开发和考核考试设计等手段,屏蔽非指定行为、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相应地,封锁表现出知识封锁与理解封锁等多种类型。

如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处理鲁梁之争,只讲读“乏走狗”[6]文,不讲读“乏牛”[7]文,或者反之,至少构成信息封锁或知识封锁。再如地质学课程处理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及演化规律,只讲述地槽—地台学说,不讲述地洼学说,或者反之,至少构成信息封锁、知识封锁与理解封锁。对于“乏走狗”之骂,只传递喝彩之声,不传递贬责之音,或者对于“乏牛”之骂,只传递贬责之音,不传递喝彩之声,便构成理解封锁、态度封锁与价值观封锁。对于地槽—地台学说,只展示赞美意见,不展示批评言论,或者对于地洼学说,只展示批评言论,不展示赞美意见,也构成理解封锁、态度封锁与价值观封锁。

对物质、社会、文化与精神等诸种世界,因为接触面度、考察视界与体验方式等多方面差异,不同的人在相同语境下会有不同认识,相同的人在不同语境下也会有不同认识;因此,对于相同存在或现象,无论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无论是仅见诸视听的还是记录于文字与器物的,人们的叙述、理解、阐释与评价等经常会呈现出多元性、多样性与多向性。董仲舒曾经指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8] 《诗》没有一致性解诂,《易》没有一致性演占,《春秋》没有一致性传辞;这里,一致性是一元性、一样性与一向性。实际上,对于一切存在或现象,人们的叙述、理解、阐释与评价等都不会、也不可能会呈现出一元性、一样性与一向性。应然教育,不忽视与封锁多,而是面向与开放多,并引导学生走向多。如对于仁,孔子在不同场合给出不同说法,如“巧言令色,鲜矣仁。”[9]48;“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8]13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9]132,“仁者,其言也讱。” [9]133,“爱人。”[9]139,等等,便是面向多与开放多。再如对于教育本质,舒尔茨编《学源:教育学经典选编》选辑赫钦斯、阿德勒、杜威、基尔帕累克和吉鲁克斯等三派五家学说[10],对于科学本质,柯德编《科学哲学:核心问题》选辑库恩、拉卡托斯、塔加德、鲁斯和劳丹等五家学说[11],都是面向与开放多。只有面向与开放多,才会使学习者面临判断,面临检验与探索等行动;面临判断与行动,才会需要实际判断与实际行动,才会激活判断意识及欲望、行动意识及欲望,才会进一步激活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并使它们持续提升。

教育一旦沉沦为封锁,便自闭于一,也禁闭学生于一。学生长期封闭于一元性、一样性与一向性行为、信息、知识、理解、态度、价值观或技艺之中,心智活动只有也只会有记认与重复等简单形式,没有也不必有比较、分析与推理等复杂形式,比较、分析与推理等心智潜能必然长期处于沉睡状态。心智潜能长期沉睡,判断意识与能力、行动意识与能力必然会被捂杀。

  

三、捂杀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即是捂杀创新能力

 

创新(innovateinnovation),根据《牛津英语词典》,作为一种行为是给既成事物“引入新成份”和“改造既成事物”[12]997,作为一种成果是“以引入新要素或新形式等方式对既成事物做出的改造”[12]998纵观人类历史可以发现,既成与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循环:一、理解既成;二、运用既成;三、检验既成,在新语境或新环境中,既成作用减弱甚至归零,如既成学说不能解释新现象、既成技术不能促进新产业、既成器具不能适应新技术、等等;四、改造既成,构建新学说、新技术与新器具等,达成创新;五、创新演变成既成,新一轮循环。在每一轮循环中,能否准确理解决定能否正确运用,能否正确运用决定能否准确检验,能否准确检验决定能否确知改造需求,能否确知改造需求决定是否进行改造和如何进行改造;在每一环节上,认识能力、判断能力、行动能力都起决定性作用。一切既成都在检验环节分流,作用不变甚至增强者被保留,作用减弱甚至归零者一部分被淘汰、一部分被改造;作用减弱甚至归零,原因可能是运用不当甚至错误,也可能是它们自身存在不足或缺陷,只有查清原因所在才能决定如何分流,而能否查清原因所在,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同样起决定性作用。

创新的实现,不靠口号,而靠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靠意识感知创新诉求,靠能力进行创新活动;而实际上,创新意识就是超常的认识意识、判断意识与行动能力,创新能力就是超常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因此,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是用创新教育口号喊出来的,也不是用一两门创新教育专门课程讲授出来的,而是通过全部课程与全部教学浸润出来的。

进一步说,认识意识、判断意识与行动意识的缺失即是创新意识的缺失,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与行动能力的缺失即是创新能力的缺失。捂杀认识意识与能力、判断意识与能力、行动意识与能力,意味着捂杀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创新品质的核心,捂杀它们意味着捂杀创新品质。

教育一旦沉沦为压迫与封锁,便无法达成创新品质。要达成创新品质,教育不能是压迫,只能是解放,不能是封锁,只能是开启。

 

参考文献

 

[1] UNESCO-UIS. ISCED 1997: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S]. Re-edition. [sine loco]: UNESCO-UIS,2006:9.

[2] Hutchins, R. M., The Conflict in Education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M] // Schultz, F. Sources: Notable Selections in Education. Connecticut: 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5.

[3] Tyler, R. W.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9:3.

[4] Dewey, J.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 New York: Macmillan, 1916: 94.

[5] Gelman, R. Cognitive Development [M] // Wilson, R. A. and Keil, F. C.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 Massachusett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1999: 128

[6] 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G// 鲁迅.二心集 //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46-249

[7] 梁实秋.鲁迅与牛[J].新月:第二卷第十一号 / 19301):(零星)2-3

[8] 董仲舒.春秋繁露[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4

[9] 孔子.论语[M //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 Schultz, F. Sources: Notable Selections in Education [G]. Connecticut: 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Inc., 1995: 1-43.

[11] Curd, M. and Cover, J. A.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Central Issues [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1- 61.

[12] Simpson, J. A. and Weiner, E. S. C.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Volume VII [K]. Second Ed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本小文已经刊载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二零一零年第三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7182-363165.html

上一篇:教师节自问
下一篇:由论文标题扎堆儿引出的笑谈
收藏 IP: .*| 热度|

9 赫英 鲍博 吕喆 侯成亚 陈辉 唐常杰 侯振宇 hunanese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