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vatureFlo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urvatureFlow

博文

拟共形映射理论 Quasi-Conformal Mapping (I)

已有 10112 次阅读 2015-12-29 12:11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图1. 曲面间的拟共形映射。左帧曲面的每一个小圆盘区域都映射到右侧椭圆盘区域。椭圆域的偏心率和方向给出了Beltrami系数,Beltrami系数决定了映射。


2015年12月21日下午,丘成桐先生在中国科技会堂做了题为《几何:从黎曼、爱因斯坦到弦论》的演讲。这次演讲是由科技导报社主办,为了纪念广义相对论诞辰100周年,由国际著名生物学家陈章良主持。



图2. 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介绍丘成桐先生。


在这次讲座中,丘先生带领听众领略过去一个世纪始于黎曼的空间概念的演化。黎曼在1854年讲师就职论文中开创了现代几何学的观念。爱因斯坦应用黎曼的思想颠覆了牛顿重力理论,创立广义相对论,将空间的概念延拓到四维时空。弦论学家接过了爱因斯坦的衣钵,追求着统一自然界所有力的梦想。弦论的十维时空隐含了一个蜷缩的六维卡拉比-丘成桐流形,这是宇宙的内空间之形。丘先生也讲解了古老的黎曼映照定理在计算机图形学方面的应用。



图3. 丘成桐先生讲解黎曼映照。


演讲后,听众提问非常踊跃,气氛极其热烈。丘先生基于自己四十余年做学问的人生经验,给了年轻学子们非常宝贵的建议。老顾陪同丘先生访问中国科技协会,有幸在场聆听丘先生的精彩演讲,并做了笔录速记。


:现代几何和物理的概念,例如卡拉比-丘成桐流形,非常抽象费解,因而虚幻,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如何克服这种心理障碍?


:科学的发展中产生了大量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开始出现的时候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和人们日常经验相去甚远。依随学问的成熟,那些深刻的概念会日渐被人们广为接受,并且变得简单明了。比如黎曼流形的概念,爱因斯坦花了很多心血来学习这个概念,现在绝大多数的学者都对这个概念确信无疑。很多物理和几何的理论都是违背人类的直觉的,一个看法是否“自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它能否预言新的物理现象并在实验上予以证明。弦学的关键在于是否影响物理现象。


:超弦理论中的弦是否可分?


:在目前的超弦理论中,弦是不可分的。但是在新理论产生之前不可分,并不代表它不可分。例如,在粒子物理理论中,基本粒子不可分,但是弦理论出现后,这一基本观点发生了改变。


:我是一名理论物理方向的研究生,目前我所在领域,每年发表的论文太多了,如何才能阅读并理解大量的论文,把握住前沿?


:目前某个领域论文多得不得了,这正是因为人们对物理现象不理解,因而产生大量的猜测,真的理论只有一个。你应该找一个自认为最好的方向钻研下去,其他理论加以辅助。判定哪个方向最有前途,需要你的导师和你的体验,而这正是区别物理学家好坏的本质标准。



:研究理论物理要用抽象数学,往往失去直觉。我们是应该相信直觉,还是理论?


:我刚刚接触狄拉克算子的时候,虽然已经积累了四十年的几何直觉,但依然觉得Dirac算子玄妙不可方物,后来用多了就觉得自然了。我询问了我的物理学家朋友们,他们也有类似的经验。再例如,四十年前没有天文学家相信黑洞的存在,现在黑洞的观念非常自然。在思想史上,类似的情形很多,许多理论概念开始很玄妙,后来就变得非常自然。


历史上,人类发展了许多假说,理论,没用的学问会被自然淘汰,剩下的都是精髓,值得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


:研究超弦理论是否需要把所有高深的数学都学习一遍?是否可能绕过学习艰深数学这一步骤,直接进入研究?如何决定研究方向?


:根据你研究的领域,需要学习一些数学理论,比如量子场论的研究需要用到黎曼面理论,代数几何等。要和导师,同学多交流,保持头脑清晰,避免思想混乱。


第一,基本的学识要学懂;第二,寻找新方向,建立自己的思想系统,分辨出好的和不好的方向;第三,要保持心态开放,同时谨慎小心,步步为营。关键是,一定要有想法。


:量子纠缠现象是否表明超光速现象的存在?从而否定了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极其合作者们认为量子力学的解释并不完备,为此他们受到广义相对论的启发,提出了一些可能发生的奇怪现象,包括量子纠缠,当时他认为这些现象不可能发生。以后有一位物理学家叫Bell的,将爱氏提出的可能的现象变得更具体。在十多年前,由欧美的物理学家在实验里发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和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没有矛盾,不能够解释为讯息传送可以快过光速,时至今日,量子纠缠的现象正在被工程学家们应用到量子讯息论里,在中国有潘建伟的大型工程项目,这个现象应当和引力场量子化有关,但目前来说,机制并不清楚。一直以来,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统一成量子引力场理论是物理学家的梦想。有希望通过对量子纠缠的理解,寻找时空和量子力学的深刻关系,从而达到理论突破。量子纠缠应该是广义相对论到了量子尺度产生的新的物理现象。思考量子场论和引力场论之间的关系,可能由此产生新的几何。


:为什么广义相对论发展相对缓慢?量子力学发展迅猛?


: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是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难以理解,难以预测。虽然我们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但是对于没有理论支撑的数值模拟结果,我们无法建立信心。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还是线性的,相对容易理解,所以广泛传播。同时,量子力学的各种物理现象可以由实验验证,从而直接推动技术发展;相反,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涉及到大尺度,大引力场,非常难以实现,所以发展缓慢。


:超弦理论目前无法用实验验证,我们对它如何建立信心?


:凭借目前的技术水平,实验直接验证到普朗克尺度不可能。但是,超弦理论揭示了许多美妙的数学几何原理,解决了数学中心腹地其他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费米自和波色子的超对称,结果很漂亮,数学上很优美。从理论自洽性上讲,一定有相对真理成分。


欧洲研究组织(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器(LHC)发现了上帝粒子,从而从实验上验证了标准粒子模型。我们目前建议中国政府修建下一代对撞机,希望能够找到超对称现象,从而验证超弦理论。






图4. 曲面注册问题的描述。


在工程和医学实践领域,寻找曲面间满足特定的限制条件高质量微分同胚,一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之一。研究曲面间映射的数学分支是拟共形映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研究曲面间映射的表示,满足特定限制的映射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在映射空间中的优化和变分,最优映射和全纯微分的内在关系等等。


例如图4所示,给定两张三维人脸曲面,上面标注着相应的特征点,我们希望找到微分同胚,满足

同时此微分同胚尽量光滑,减小几何畸变。在通常情况下,满足这些限制的共形变换是不存在的。我们需要将共形映射拓广到一般的微分同胚。


图5. 共形映射。



图6. 拟共形映射。


共形变换将曲面的无穷小圆映到无穷小圆,如图5所示;一般的微分同胚将无穷小椭圆映到无穷小圆,如图6所示。如果无穷小椭圆的偏心率有界,那么微分同胚被称为是拟共形映射


我们考察复平面区域间的映射:

固定一点,其导映射给出了切平面间的线性映射

由此,我们定义Beltrami系数


图7. Beltrami系数的几何意义。


微分同胚将无穷小椭圆映到无穷小圆,Beltrami系数的几何意义可以如下解释:无穷小椭圆的偏心率等于

无穷小椭圆的长轴和水平方向的夹角

Beltrami系数和映射的Jacobi矩阵并不等价,Beltrami系数并不反映椭圆的面积大小,因此Beltrami系数的信息少于Jacobi矩阵的信息。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可以通过映射的Beltrami系数完全复制出原来映射。换言之,如下的广义黎曼映照定理成立:假设是定义在单位圆盘上的可测复值函数,,那么存在单位圆盘到自身的同胚,使得Beltrami方程成立


并且不同的映射彼此相差一个单位圆盘上的Mobius变换,



这个定理可以用辅助度量的方法证明,思路如下:


1. 是拟共形映射,在其诱导的拉回度量为,根据定义。同样的映射,在拉回度量下

是等距变换。


2. 假设映射的Beltrami系数为,则其诱导的拉回度量为

那么辅助度量和拉回度量共形等价,因此同样的映射在辅助度量下面成为共形映射:

根据经典的黎曼映照定理,这种映射存在,并且彼此相差一个莫比乌斯变换。





图8. 通过操纵Beltrami系数来控制曲面间的映射。


广义黎曼映照定理实际上将曲面间的微分同胚和源曲面上的Beltrami系数之间建立了双射。固定两个带有一个边界的单联通曲面,它们之间所有的微分同胚关于莫比乌斯变换群的商空间,和源曲面上所有Beltrami系数组成的函数空间一一对应。这样,我们就可以在Beltrami系数函数空间中做变分,从而操纵优化曲面间的微分同胚。图8就显示了这样一个例子,通过改变Beltrami系数,反解Beltrami方程,我们能够得到相应的微分同胚。


那么,在曲面之间如何定义最优映射?最优映射的存在性,唯一性如何?如何刻画最优映射?如何求出最优映射?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逐一回答这些问题。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选择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老顾谈几何】邀请国内国际著名纯粹数学家,应用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讲授现代拓扑和几何的理论,算法和应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72277-946631.html

上一篇:霍奇理论 Hodge Theory (五)
下一篇:拟共形映射理论 Quasi-Conformal Mapping (II)
收藏 IP: 98.116.113.*| 热度|

4 刘全慧 雷娜 刘熠 张江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