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博士生或硕士生应当如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

已有 5967 次阅读 2014-9-28 10:50 |个人分类:公共博士生教学资料|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 研究生, 博士生, 理论深度

吴国林

 

博士生与硕士生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因此,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比如,《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等课程,都必须有理论深度,理论越彻底,理论推理越强,才能更好地说服人。

这些课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1)这些课程要服务于中国如何尽快地掌握和创造科学技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要培养研究生的世界视野、战略思维和坚定的英雄主义精神

我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材,2014年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近40万字,主编这本教材时,谈到了一个基本思路,这一思路也适用于其他思想政治课的教材。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的绪论中,我写道:

自然辩证法这一门硕士课程,力图面对新时代、探讨当代新问题,寻找或启示新思维,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恩格斯早就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为此,本教材有以下的突出特点:

(1)理论深度。本教材与相同书目的其他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注重理论深度。没有理论深度的思考,是无用的思考。如果一本教材,一位学生拿着就能读懂,而且很简单,那么,这本教材的意义就不大。如果一本教材的内容,在任何一本同样的教材中能找到,内容没有多大变化,那么这样的教材也没有必要出版。一本教材,只有当有自己的研究,并有自己的特色,并能给读者以启发,那么这样的教材才是有意义的。

一本用于硕士生的教材,不是一本小人书,而必须有理论深度,使人读后能提升理论思维。一个勤于理论思维的民族,并将理论思维与实践相联系,这样的民族就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如果一位硕士生,还不能进行有深度的哲学思维,这样的民族也不能有多大的前途。如果一位硕士生,仅懂得本国的有关知识,不理解当代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当代的哲学方法、科学方法和技术方法等,那么,他也只能是一位新“农民”。

事实上,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是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在国外称之为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等,都有非常专业的研究,这就是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一样。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才能理解这门学科,掌握其思想内核和方法论。为什么要专业训练?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都需要专业训练。没有专业训练,不可能一代一代地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更加灿烂的未来。

我们要经常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了?还是我们的科技思想在近代之前就已经落后了?只是因为当代经济全球化还相当弱?为什么日本这么一个小国敢于入侵中国?它凭什么,它有什么入侵的手段?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新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当然,还要问,为什么美国是当今“唯一超级大国”?它靠什么?

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中国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等,有没有与当代科技主流相一致的东西?我们是否需要反思?阻碍中国掌握和创造核心技术的因素中,有没有思维方式这一因素?等等。

当然,本书不是对所有这些问题以直接回答,可能会从一个侧面给予启示。

本教材还适当采取了一些符号,以使表达更清楚和严格。哲学并不是要将问题说糊涂,而是要把问题搞清楚,探索出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东西。因此,必须的符号思维是需要的,符号思维让人们能够脱离形象思维,而关注推理或逻辑本身。试想一想,没有符号思维,现代数学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有微积分,也不可能有现代物理学,也就不可能有人造卫星,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卫星定位系统(如GPS或中国的北斗定位系统等),没有这一卫星定位系统,不可能有现代汽车自由行进在任何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因此,我们在科学解释与技术解释中,适当应用了逻辑符号来表达,使问题更清楚明白。我们以为,作为硕士研究生,基本的逻辑推理是需要掌握的知识,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都需要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比如,没有逻辑符号的推理,能将电子计算机创造出来吗?符号思维是理性思维最基础的东西。

(2)学科前沿。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的相关教师致力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我们的教师都有一定的研究特色。本教材除了借鉴国内部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前沿成果之外,还有我们自己的独特研究。本部教材的特点包括:当代自然观部分突出当代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其中包括量子信息;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更多地介绍了现代科学哲学的理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技术本质、技术方法、技术演化的观点;科学技术与社会部分,着重探讨了科学的社会运行、科学对文化的影响的问题。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3,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6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831434.html

上一篇:逻辑哲学导论
下一篇:青土湖还安好?
收藏 IP: 222.201.155.*| 热度|

6 朱晓刚 路卫华 吕乃基 刘建栋 姜春林 赫荣乔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