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hlw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whlw

博文

人机协同中的可解释性与不可解释性 精选

已有 3274 次阅读 2024-5-23 15:46 |个人分类:2024|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可解释性与不可解释性(可接受的)的恰当结合是一种最佳途径。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和输出可能无法完全解释或理解,但仍然是可接受的,因为它们在特定的情境下是有效的和合理的。

可解释性指的是能够理解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过程和输出结果的能力。这对于一些关键应用场景非常重要,例如医疗诊断、金融风险评估等,因为用户需要了解系统的决策依据,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完全实现可解释性可能是困难的或不切实际的。例如,当涉及到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或大量的数据时,解释系统的决策可能非常复杂和耗时。此外,某些决策可能基于隐性的模式和知识,这些模式和知识可能难以用人类可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引入不可解释性的概念是有意义的。不可解释性指的是某些部分的决策或输出无法被完全理解或解释,但仍然被认为是合理和可接受的。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决策是错误的,而是它们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基于其他因素,如经验、领域知识或统计证据。

最佳途径是在可解释性和不可解释性之间找到平衡。通过提供一定程度的可解释性,用户可以了解系统的主要决策依据和潜在的影响。同时,承认某些部分的不可解释性,并说明在这些情况下的决策是基于合理的假设和限制。这样可以建立用户对系统的信任,并在需要时提供进一步的解释和解释的可能性。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可视化工具、解释辅助技术或与人类专家的交互来增强人机协同的效果。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信任人工智能系统的决策,并在需要时提供更多的解释和指导。

总之,实现可解释性与不可解释性的恰当结合需要综合考虑实际需求、技术可行性和用户的信任度。通过找到平衡点,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工智能系统的优势,并促进人机协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外一篇:

用人机环境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实现“小样本和小数据解决大问题”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是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控制理论、系统工程学等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实现系统整体优化的一门科学和技术。而随着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在解决问题时越来越多的用到数据驱动的方法。用人机环境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小样本和小数据解决大问题”:

1、数据增强

通过对现有小样本数据进行多种变换和扩充,可以增加数据的多样性和信息量,从而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例如,在图像识别中,可以使用翻转、旋转、缩放等数据增强技术来增加数据量。

2、模型融合

结合多种不同的模型或算法,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可以提高模型对小样本数据的处理能力。例如,在语音识别中,可以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声学模型和基于规则的语音模型进行融合,以提高识别准确率。

3、迁移学习

利用在大规模数据上训练好的模型,并将其迁移到小样本数据上进行微调,可以利用已有模型的知识和特征,加速小样本数据的学习过程。例如,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可以将在大规模文本上训练的词向量模型应用到新的文本数据上。

4、主动学习

通过选择最有价值或最具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标注和学习,可以减少对大量小样本数据的标注需求。例如,在图像分类中,可以通过对数据集中的样本进行评估,选择最具区分性的样本进行人工标注。

5、上下文信息利用

考虑数据的上下文信息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和约束,有助于解决小样本问题。例如,在时间序列预测中,可以利用历史数据的上下文信息来预测未来。

6、人类参与

在某些情况下,人类的知识和判断力可以为小样本数据的解决提供重要的指导。例如,在医学诊断中,医生可以结合患者的症状和经验进行判断,辅助模型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7、模拟和仿真

通过建立物理或数学模型来模拟实际问题,可以利用少量的实验数据或仿真结果来推导更广泛的结论。例如,在工程设计中,可以使用数值模拟来预测产品性能。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有限的小样本和小数据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人机环境生态系统的方法也需要与具体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以取得最佳的解决方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841-1435307.html

上一篇:好的提示词反映了人类的领域知识、专业素养
下一篇:人机协同中的多次功能分配
收藏 IP: 123.119.248.*| 热度|

3 武夷山 郑永军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