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百年前五四那天,一群爱国愤青激愤于国土沦丧政府无能,上街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诉求,为了民族自强,力请“赛先生”和“德先生”。民众流血奋斗到了今天,租界收回了,权臣不再媚外了,国学绝迹于课堂,传统看成封建迷信,学校除中文外已全是西学,两位先生还没到位。
如今已是满腹西学的知识分子耻于祖宗不给力,社会不文明,人民没信仰,科研难获奖,羞与为伍,认定必须清除传统文化的根基,从思想上彻底西化,才能跟上世界的潮流。昔日的主权和民族之战换成了文化传统之争,矛头由外转内,手段改为目的,原来目的无谓了,说要融入西方,才是今天的五四精神。想不通的人觉得,这等于说过去反帝是白折腾了,可是现代殖民主义不过是将领土的占领换为思想的征服,从直接掠夺改成听从教导,殖民地的畸形繁荣和一部分人的富裕,还是要用民族命运和主权来交换的吧?
主张西化的人认为:历史证明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产生不了科学的理论,现在依然是落后,中国“实用主义”的传统,没有客观理性追求真理的精神,不能发展科学。以华夏为荣的人则不以为然,认为过去和现在的落后不意味着永远落后,务实不见得浅薄,传统文化可以吸收科学思想发扬光大,民族的永远是最珍贵的特色,西化才是急功近利的短视。各说各话都不能说服对方。如今的舆论主流,谈国学不科学,赞传统是自慰,那就研究西化的根据吧。
先看中国历史上没孕育出科学理论的原因。
科学是由许多抽象的概念用逻辑构造出来的理论集合,或者说是一类思想生物的种群。抽象和逻辑这相辅相成的思想基因,在各种文化中都出现过。但这些抽象的概念筛选和确立,逻辑规则的形成,以及理论的产生,需在大量的时间和脑力下累积进化,在初期只是一种智力游戏,并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在足够长的历史时间里,要有些人持续关注和发展。
自然数是对事物的一种完美的抽象,古希腊人出于对美的追求,将音乐艺术对应于数字,痴迷于数字构成韵律的形式,获得了毕达哥斯学派的数学成就。逻辑是用串行语句来精确表达知识的一种人为规则,在这规则下语言可以和谐地表达概念,亚里士多德师徒们追求这种和谐的美感,创立了逻辑推理的形而上学。欧几里德将事物的抽象与逻辑推理完美结合起来的几何原理,构造了抽象理论演绎推理的范例。这些科学的基础是在古希腊人唯美爱思考文化环境下,思想进化的产物。中国主流文化是入世的,只务实地关心在实践上有用的学问,古代的中国人也痴迷数的抽象,但重应用不重形式规则。两千多年前中国公孙龙对语言概念严谨性的探索,因为缺乏足够多人的持续兴趣,没有得到发展。这是中国务实文化,在历史上错失了建立抽象理论研究基础的原因【1】。其他的文明也大致如此。
欧几里德建立起抽象理论演绎推理的范例,如果没有后续的发展,也只是满足少数人的审美兴趣和逻辑爱好,简单经验的方法已足敷应用,其理论成果并不足以引起更多人的兴趣。这也是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科学只有萌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历史中一些湮没的文明也曾经绽放过灿烂的火花,留下至今未解的谜团。宛如突变而出的优良基因,不一定都有幸得到遗传。时也,运也,命也。抽象与逻辑的思想基因以及构成的抽象演绎推理理论,有幸不在历史长河中遗失,归功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收藏,和基督教士的继承。这将当时尚不足显出应用价值的抽象理论研究,从仅仅是少数人审美的兴趣,扩大到宗教应用的热衷。有一批不虞生计的职业教士专注于抽象思考,维持了基因复制足够多的思想生物数量,让抽象理论证明的思辨在缓慢地传播和发展。这时多数的思考并不接地气,例如考虑针尖上可以有几个天使跳舞之类的宗教问题,以及证明上帝伟大的主旋律。直至17世纪培根,提出以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检验理论的务实观点,才落力到现实世界上,发展成对生产技术实用的研究。古希腊人定义的许多抽象的概念,经过几百年的普及宣传,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真实。这时科学的发现,已能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产生物质财富,累积到了一定程度,让科学有足够实用效益,吸引社会广大人群趋利行为,不再依赖于美学和宗教追求的培育,而能自持发展。两次大战,军力的需求,让科研职业化,改变了科研只是少数人业余兴趣的局面,从此进入爆炸性的发展阶段。
有人认为,这说明科学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才能发展起来,崇尚科学就要放弃中国传统文化!
这是笼统地把孕育过程和持续发展混淆起来。幼苗要在合适的温室里培养,茁壮后就可以生长在大地上。务实的文化虽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培育出科学的萌芽,但在显示出应用效益后,推动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已经是功利性了。务实的文化将是一片富饶的新土地。
对于难见成效的一些探索,仍然需要非功利的兴趣。这远离尘嚣的精神追求,来自不虞衣食的人们,在古代物质贫乏时,先是希腊贵族,后要依靠教廷供养,然而社会富裕和组织远比文化传统对此更起作用。就像我们现在音乐选秀上,涌出越来越多出不了头仍视音乐为生命的孩子,只要社会足够富裕,就不乏众多的纯粹精神追求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即使是西方也是如此,耐得住寂寞的纯粹精神追求者必定是少数,也只需要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务实不仅不是障碍,而且是供养精神贵族的社会基础。
从进化的角度发现,学术交流制度对科学的发展远比文化传统来得重要。人的思想就像是一种生物,科学的发展如同生物的进化,新的发现,新的结果,新的理论,新的见解犹如思想基因一个新的突变,有了学术刊物,讲座,学校,专业机构交流的平台,就提供了很好的复制传播的局部环境,减少被淹没的可能。也增加了发掘的动力。在学术交流中,同行的检验、评议和商讨起着进化机制中竞争淘汰的作用,让有价值的思想成果脱颖而出。科学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建立了学术交流系统,形成高效的进化机制。中国科研要有竞争力,首先要管理好学术交流评判的制度,这不单是模仿形式,而是要落实到有利于学术进化机制的每个环节才行。
在两百多年前西医并不比中医优越。有效的学术交流系统,将细菌致病的发现,迅速引导向消毒手术和杀菌药物的研究,支撑起早期西医治疗的主要理论和手段。围绕其中的细节研究和交流,形成了坚实有效的体系,如同工业化的生产,引导着更多的资金注入。而中医仍然是家庭和学徒式传承的手工业作坊,虽有一些学术研究和交流,大多却是从西医方面找根据和应用,对中医特色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药物炮制等,至今仍缺乏有效率系统的研究和交流。没有这些促进中医进化机制的社会努力,人力和资金的投入,中医怎么会不落后于西医?现在靠的不过是千百年前祖上留下来的遗产,丢失的比发展的还多。要发展中医,就要坚持务实的传统,以能否治病为标准,而不必在意是否“科学”,能否在西医体系里获得解释,在教学、医院、刊物交流和考核上要以中医特色为根本,实效为标杆,充实加强基础理论,精确诊断方法,严格治疗和药物的规范。这样才是发展中医,而不是争贩卖家产的业绩。我们再不自爱,祖上的遗产只会被拆散、贱卖、为人作嫁还要受轻视了。
有人问:“您所认同的中国文化,对于您的数学研究起了哪些作用呢?如果这些对科学发展毫无用处,舍弃了也不可惜。”
我个人的经验,在得到理论结果和证明之前,心中都已看到相关的结构图像。然后才用逻辑来检验和表达其中的细节。这个直观形象在冥想中直接涌现,也许来自联想和类比的推测,沿着的是中国传统的悟道方式。数学不过是表达科学知识的语法,逻辑是用严谨方式传递知识的规则,科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即Idea,都是由推理之外的途径得来的。
科学的核心是严谨的逻辑,这要求严格的定义,所以分割精细,从具体学科、领域、课题、定义,层层约束,人们入手时已局限在一处,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传统的思想方法是自上而下,从包罗万象不拘一隅的一般原理出发,针对具体问题,用联想和类比不断提醒你思考不同的可能和之间的联系,头脑中涌出的景象渐渐清晰。长期浸淫其中,自会触类旁通,恍然而悟。中国自然哲学的经典,如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其实也是思想方法的训练教材,是给人“玩”的,文王七年狱中演易,孔子玩易韦编三绝,不在学而是悟。知识不是以精确形式化的定理和公式来传承,而是用典型案例的反复捉摸,对其变化模式烂熟于胸,讲究的是知一返三的领悟。在我学过的课程中,所记的也都是反复捉摸过的各种典型事例形象,而不是背诵的定理,多年以后形像在心,知识仍在,定义和定理都可以按此用逻辑重构表达。
中国传统做学问,掌握的是一般事物变化的模式和状态的景象,用于开启眼界,虽然联想而出的想法不见得一定正确,却是可以试行于实践中的猜想,或为科研中待验证的灵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抽象概念逻辑推理的思想后,对于科学研究继续发展不但不成为障碍,而且互补相济。发展科学关键是解决如何发挥进化机制的管理问题。
对科学要供奉膜拜还是用来做事,是不同文化的态度。中西文化最根本的冲突在于对原则的态度,是对其崇拜还是利用,直接推论是,要追求真理还是兼容阴阳。
排它性的真理来自一神论对上帝的崇拜,相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权威,万物必须遵照的真理,普世适用的价值,大家都须遵守的规则。与之相悖的就是魔鬼,就是反动,就是谬误,就是邪恶,就是无赖。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固执热情,黑白分明,正邪不两立,为了心中的理想和正义,不惜牺牲自己和别人,大义澟然悲天悯人地以血和火来推行。我们经过百年来的推崇宣传,革命洗礼,历次运动,这种极端化的追求,对很多人也已成为理所当然的神圣使命,只要竖起一面旗帜来,就可以狂热地用来裁决消灭异端。
阴阳兼容来自务实的感悟,万物皆有阴阳,相生相反相克相成,这矛盾的两端是事物构成的两面,变化的不同阶段,或为应对的不同策略。知识不在乎是否绝对正确的真理,而在于能否提供对实践有用的猜测。不死守定见,反馈调整是做事的常识。人生的睿智在于:视其白,知其黑;知其雄,守其雌;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理解包容异端。追求不偏不倚控制均衡状态的中庸。只是现在年轻人有多少人还知其义?
坚持排他性真理还是兼容阴阳是互相对立的观点,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前者锐意进取,偏执排他;后者温和保守,兼容并蓄。华夏自古就是一个文化概念,而非血缘种族所限定,靠的是这种宽阔容让的精神,不仅融合了不同的种族,而且包容吸收了外来的文化,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人性共通,不同文化各有优雅和卑劣的事例,都枚不胜举,但世界各国无不坚守自己文化为之骄傲。文化交融,上述两种处事态度在中西也都有,不同的是何者为尊。文化的传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处事的准则。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西方强调坚持真理,向往亚伯拉罕般信仰的虔诚【2】;中国则倾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不差,与西方各有千秋,为什么要自卑地崇洋媚外?
在人类的思想进步史中,巫术占卜曾经指引过人们,那时真切的感知都是神魔的世界,现在科学主导着我们,看到的是用各种抽象概念构织出的客观物理世界,理性和逻辑能否主宰精神世界?物理世界是否真的如我们所知的那样的客观?世上是否存在着唯一正确的真理?科学的方法能否覆盖人类的智慧?这些都是有争议的哲学问题【3】【4】。今后的世界未必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世界,也未必是现在科学规范所能涵盖的。竞相追求一种极致的理念,无节制地泛滥科技,沉湎于物质享受和精神快感,未必是造福人类。保有一份开放的心态,不必斩尽杀绝那些不符科学的精神,只把科学当作一种工具,让智慧驾驭科学,而不是成为羁绊思想的藩篱,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也许并不过时。
【参考资料】
反思8——中华文明向何方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14438.html
反思7——幻象的世界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1147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1: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