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海洋的远航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ying 系统科学与数学水手札记

博文

反思6——走向虚无

已有 7689 次阅读 2014-7-7 07:12 |个人分类:反思|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信仰, 自我, 人文主义, 无意识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人文主义企图挣脱宗教信仰的束缚,以人的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眼睛、智力和意志来主宰,蔑视一切不经审视的权威,舒展激情,探索世界,创造价值,制定规则,要创造一个独立于上帝的伊甸园,享受作为人的自由和尊严。

在追求心灵的独立中,人文主义曾以高贵的荣誉作为价值的支柱,却发现无法克服人的怯弱愚妄本性,最终受到现实的嘲弄。失去了信仰指引的人们在苦苦挣扎中明白了,吃智慧果被逐出伊甸园的寓意:面对着理性光芒无法透视的迷雾,人想把握自己的命运,必定患得患失困扰在未知的黑暗中,这是一切精神痛苦的根源。也许我们需要一个超越理性局限的新神,作为追求价值的信仰,在懦弱和愚昧时来指引。在过去几百年间,人们逐一拥戴过理性、激情和自由,不加证明地敷衍成各种主义,在意志的驱使下进行社会实践。它们不是显得困苦沉闷,或沦为天真浪漫,或在腥风血雨中走向人性初衷的反面。基督教睿智的大师路德在蒙尘的书籍中,微微冷笑,他在五百年前早已看到这一切。【1

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剥夺了上帝造人的功绩,也让人失去了作为万物之灵的骄傲,我们不过是猿猴的后裔,老鼠蟑螂的亲戚,好色奸淫与动物交配同属于生殖的本能。马克思则犀利地指出,按私有制自由竞争思想建造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将人与人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一切的华贵都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在这里只见理性追逐金钱,意志服从贪婪,自由听命剥削,荣誉透着虚伪。人文主义在嘲讽中,或逆转为保守主义要维持旧秩序,或愤懑无序地向前走进虚无主义。

保守主义在法国大革命后,作为人文主义的对手入场,它的奠基人爱德蒙·伯克,谈到如何处理国家错误时,说要像治疗他父亲的创伤那样,“带着虔诚的敬畏和颤抖的忧虑”,他在欧洲革命浪潮的民主狂热中,保卫代议制取得的成功,影响到后期整个西方社会的民主形式。在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时,保守的英国人嘲笑对岸冲动的邻居:你们欣起血雨腥风所追求的一切,我们在和风细雨中也得到了。

在前进方向,堕入虚无主义黑暗中,人们开始考虑意识的本质。人文主义的种种诉求,都是来自心灵的呼唤,这到底是什么?

现代存在主义的宗师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 1813-1855)【2】,以个人意识活动的自省,来反复拷问亚伯拉罕的信心问题【3】。他认为,当人面临抉择的时候会引发焦虑,而这种决定是一种飞跃,是无法用逻辑方法来推演。信仰的飞跃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美学、伦理和宗教上。美学阶段出自情感和欲求,例如爱恋,是人性的表现。伦理阶段出自责任和义务,例如婚姻,是理性的表现。宗教阶段有两类:宗教A,人以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信念和思考来追寻上帝,但这仅仅是理性的宗教,不可能通过亚伯拉罕式的考验。宗教B是信心的本身,神自在心中,真理是无法从思考中得到的,需要一个奇迹直接进入内心。“启示在神秘中激发,幸福在苦难中激发,信仰的确定在犹豫中激发,矛盾的宗教生活的从容在困厄中激发,真理在悖谬中激发。”路德之后,新教徒现代性的最后宣言,克尔凯郭尔的新正统神学如是说。

后现代主义大师,最不寻常的人文主义斗士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4】崇拜的是酒神,反对一切的理性,他高喊“上帝死了”后,茫然四顾,“我们将地球从太阳的锁链下解放出来,又怎么样?现在地球向何处去?我们向何处去?离开了所有的太阳吗?我们难道不会永远堕落?向后、向侧、向前、全方位地堕落?还存在一个上界和下界吗?”他用一把音叉敲击真理,得出结论:“真理本身就是一个幻象,是从精神角度去透视现实。我们看到的是意识的魔咒。一切都是表象;一切都是相对;一切都是或然。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一切都是允许的。唯有权力意志是不变的量,它的存在是绝对的、永恒的。像河流一样奔腾不息,像海洋、汹涌潮湃。在它永恒的运动变化中,事事物物被创造出来,复又被消灭,世界就这样不断推陈出新,幻化不已。”在绝望探索的癫狂中,他认识到人的自我不足为持,目标是超人。

克尔凯郭尔丧失了宗教和伦理内容主观封闭的自省,尼采直抒心臆癫狂的呼喊,哈姆雷特梦呓般的喃喃自语都指向无意识,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用它来为理性和浪漫穿针引线。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可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与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无意识的本我代表思绪的原始程序——我们最为原始,属满足需求的思绪;同属无意识的超我代表社会引发生成的良心,以道德及伦理思想反制本我。大部分属于意识层次的自我,则存于原始需求与道德、伦理信念之间,以此平衡。健康的自我具适应现实的能力,以涵纳本我与超我的方式,与外在世界互动。这三个系统错综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产生各种行为和思想。本我要求自我满足其欲望,超我则要求自我将欲望压抑下去,自我则调和两方面,依照现实环境,采取适当措施。【5

人们开始凝视“自我”。人文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一是:存在一个所谓稳定的“自我”,独立存在傲视世界,种种的欲求来自无意识,产生了诸如自由、理性、意志、荣誉等诉求。

弗洛伊德希望将无意识带入意识,加强“我”、自我、意识的或者理性的同一性,从而使之比无意识更强大,以便能够把握它。法国心理学家拉康(Jacques Lacan 1901- 1981)【6】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自我”或者“我”自己只是个幻象,它只是无意识本身的一个产物。这动摇了人文主义关于自我的幻想。

拉康是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他也是欧洲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他用索绪尔的语言学来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学说,关于自我作为幻象的理论大致是这样的:【6

婴儿感觉与母亲浑然一体,识别不了它自己与满足它需求的客体之间存在什么区分,作为人处在“现实界(the Real)”,感觉不到需求的缺失。但在618个月,能够区分身体与外界不同时,感觉到与母亲是分离的,有了“他者(other)”的概念,需求要通过请求他者来实现。这个期间婴儿头脑里慢慢地将自己身体各部分拼凑成一个整体,在外人的提醒下,误认为“我”指的是镜像里那个整体的他者,作为人处在“想象界(the Imaginary)”,这时“我”是宾格的他者。请求的区分需要用语言来实现,以此来表达欲求,抽象象征的概念开始出现。象征界的秩序是语言自身的结构,我们必须进入象征界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才能用“我”来指称自己。拥有一个自我的前提在于将自己想象地投射到镜象、即投射到镜子中的它者,并让自己通过说“我”而得到表达。作为人这时处在“象征界(the Symbolic)”。“我”或者自我,是象征符号(symbolic identity)所指的那个想象。

本我是人进入象征秩序时,对自己想象剪裁阉割所产生的创伤,一种无法被象征秩序吸收的,或是被象征秩序压抑的各种各样无意识的仓库。没有任何理性的语言可以解释本我。梦是介于本我与理性自我之间的中介,但不能改变本我抵制象征秩序的根本性质。这种抵制象征秩序的创伤内核,也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短路在本我直接社会化过程中,给主体所带来的快感的起因。【7】所以我们有着人文主义的各种追求。

我们清晰的感知、坚定的信念、狂热的追求,背后却是如此的虚无!

(待续)


【参考资料】

  1. 科学网博客,反思2——自由意志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95674.html

  2. 百度百科,索伦·克尔凯郭尔http://baike.baidu.com/view/357389.htm

  3. 科学网博客,反思1——以撒的献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794552.html

  4. 维基语录,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http://zh.wikiquote.org/zh/%E5%BC%97%E9%87%8C%E5%BE%B7%E9%87%8C%E5%B8%8C%C2%B7%E5%A8%81%E5%BB%89%C2%B7%E5%B0%BC%E9%87%87

  5. 百度百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http://baike.baidu.com/view/15720.htm

  6. 百度百科,拉康http://baike.baidu.com/view/83509.htm

  7. 西方文论专题讲座之三:齐泽克,拉康,真实,与象征秩序http://wlt.ruc.edu.cn/103512/103521/6362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6653-809592.html

上一篇:反思5——血色浪漫
下一篇:反思7——幻象的世界
收藏 IP: 50.156.25.*| 热度|

34 李伟钢 彭思龙 马德义 王荣林 武夷山 陆俊茜 陈楷翰 吕乃基 田云川 张云 朱豫才 王春艳 陈波 黄永义 曹裕波 鲍得海 李志俊 庄世宇 周少祥 邹斌 李健 李志军 丁大勇 李超勇 何宏 侯沉 QDA2012 JIANHUN shaoyunpeng shenlu hkcpvli jzhang129 Vetaren11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8: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