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mistryche 宁拙毋巧 宁朴毋华

博文

如果“不好玩”,所谓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已有 3009 次阅读 2013-10-11 15:4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最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才是最人道的?我们迷迷糊糊地“被大学上了”,有了一个专业,好像这辈子的道路有了一个“初始条件”,然后按照“薛定谔方程”给出后半辈子的一个“合理解”。但问题是:这个“合理解”是我们想要的吗?想来想去,我觉得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更侧重通识教育,开启我们的慧根,尽量不那么早地给一个“初始条件”,而应该按照概率论或者组合化学的思想,让我们多尝试,自由选课,最后发现我们的所爱,自己定一个“初始条件”。(顺便说一句,我就是用这个思想找到我的老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大学”是一个发现之旅,是一个主动开发自己独一无二的潜能的过程,而不是现在的好似“被强奸”的感觉。如果你觉得某一方向“很好玩”,不妨再读读研究生。如果“不好玩”,在我看来,所谓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

在自然科学领域,客观来讲,我觉得物理学家应该属于最聪明的一个群体(虽然我自己的专业是化学),由之,我很喜欢看一些物理学家的传记。从他们的治学方法上来看都是兴趣驱动型的。下面举两个例子说明之。

在《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一书中有如下片段:“中国的一些古语不足为训,如‘十年寒窗’之类就是,要学生苦读。我认为,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得好,要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不是我的形象。我是顺其自然,发展自己的兴趣。”……“我觉得一个人用功读书是好的,可是除了用功之外,应该想办法发展个人的兴趣。我觉得东方教育太过于注重灌输知识,而比较不喜欢发展学生的兴趣。我时时告诉青年人,应该多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即使是一知半解,也比完全不懂来得有用。”

在爱因斯坦的《自画像》中有这样一段话:“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我都是受我的本性的驱使去做事情。为此而获得太多的尊敬和热爱,让人感到羞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5433-732050.html

上一篇:听了国际名校公开课,才感觉中国教育不是一般的落后
下一篇:上好一堂课,“气场”怎么样很关键
收藏 IP: 120.197.105.*| 热度|

2 曹聪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3: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