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假期前的最后几个工作日,北上沈阳参加了首届药物分析国际论坛,以及第十一次药物分析教学研讨会。把科研的会议和教学的会议放在一起开,不仅仅是科研反哺教学这个理念这么简单。没有本科阶段的扎实基础,即便是再好的平台也出不了精彩的活儿。作为药物分析学科,从被边缘化再到被重新认识和重视,其实还有很多路。
在创新药物研发为龙头的药物研究行业中,药物分析在这个技术链总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地位却没有被更多的人所重视。似乎说到药物分析,就是用HPLC测测原料药,看看杂质限量,建好一个方法可以从体外质量评价用到体内的代谢分析,无非就是重复性的工作,却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但是却有很多学生喜欢这个专业,因为它的必须性,因此找工作不用愁。作为一个学科它的确是一个技术服务的表象,但是学科的发展不应该也不仅仅是这个简单的技术服务。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也是,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各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应用拓展,数据处理化学计量学算法的发展,以及更多的需要检测的生物体系中的各种小分子,药物分析技术已经慢慢的开始朝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不过,我怎么看也觉得这仅仅是分析化学的拓展呢?
smmu的范老师说,要把分析化学的艺术变成药物分析的技术,这句话说的很好。药物分析这个词是一个复合词,首先是药物,而药物是什么?用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一种特殊商品,所以药物本身就承载了商业的卫生的甚至于道德的更多的意义。只有把分析化学用在“药物”分析上,包括药物的质量控制,体内代谢,药理学效应检测等等方面,才能是艺术的升华,技术的发展,而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要保证药品的使用安全。
cpu的杭老师阐述了药物分析专业设置过程中的跌宕起伏,从最初的药物分析专业,到后来的药学专业药物分析方向,再到现在的药物分析专业,作为一个二级学科,重新回归人们得视野,透射出的是公众对药物安全的质疑和不安。药害事件的产生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药品质量的问题,而是从生产到流通中都需要控制的一个问题;而且新药研究的力度加大,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需求。
spu的毕校长举了一个例子,研究生称量标准品,要求是10mg,一个研究生就可以称量一个上午,称量出10.00mg这个数据。为什么研究生阶段了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呢?除了研究生阶段的带教问题外,更多的是来自于本科阶段的问题,数据的准确度精密度的概念,方法的相对误差允许度等等最基本的入门知识学生都不知道不明白,这样的学生去做研究需要多大的时间成本啊。cpu的狄老师也说,验证性实验现在应该比设计性创新型实验更加重要。无论做什么仪器分析,无论有多好的仪器设备,如果连最基础的称量配都做不好的话,那么输出的结果也不可能是对的,因为从源头开始,从称量开始,就注定了这个实验的错误。
同样是个学生带实验课,我就看到过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配制了2L的流动相,然后用4L的瓶子装着以后,放在一个超声机上超声脱气10min;我也看过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让学生用100ul的进样针吸取只要大于20ul的供试品液体进样20ul定量环的手动进样阀;当然,我同样会看到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让学生在十万分之一天平上称量2mg去配制溶液做定量分析。药物分析有它本身的专业性,无论是教课的老师还是从事到了分析工作的老师,都应该从专业性、规范性的角度出发,因为后面有双双学生的眼睛。
报告之余在post区看文章,有些文章虽然结果很好,但是可以做的更好,至少在体内药物分析中内标的选择就应该更加的适合,毕竟在LC-MS分析中,内标不仅仅是定量,还有跟踪离子源内的离子化效率。这些其实也是药物分析规范和专业的体现。
科研反哺教学对于我们本科学生的培养绝对是有好处的,而这之前,规范专业的药物分析教学,药物分析素质和理念,是成为创新的厚实基础。spu的于老师说,本科生都创新了,研究生还做什么呢?其实我们有些时候把能力都认为是创新能力,在这个时代没有更多的馅饼砸下来的时候,专业的本科教育还是创新能力的保证。所以循序渐进的打牢专业基础,才是对创新能力的最大帮助。
那天在spu会场的图书馆看了学生的一个展览,是去神农架进行中药资源考察的,学生们制作的标本,拍摄的照片,让我感到,其实能力是多方面的,真的不是只有创新一个。
所有的药物分析老师都应该告诉学生们,药物分析从称量开始。
第一次药物分析教学研讨会
第二次药物分析教学研讨会,前排左7是山东大学王唯红老师,最后排左3是河北医科大学张兰桐老师
第三次药物分析教学研讨会 spu的主楼,前排左1是沈阳药科大学李好枝老师
第十一次药物分析教学研讨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