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junappl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junapple 喜欢上课并且不断钻研如何上课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博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普” 精选

已有 6053 次阅读 2016-5-16 21:24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科技周开幕了,就在前天的科技馆。据说有科学家走红毯,还头一回开放了科技馆的夜场举办科学之夜,另外还有科学双语脱口秀,科技创业导师大会,另外还特别推出了科学导师带你逛场馆的活动。总之,科技周的科学活动是很丰富多彩的。

抛开华丽的外表和这为期一周的活动,作为科技工作者,对于公众的科学教育又可以做一些什么呢?

应该普及的是知识还是科学的思维?

在我小的时候,我也会对那些有趣的事情产生疑问和喜爱,这可能就是最初的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究,只要是不懂的,不理解的,有吸引力的都想看看。随着我们不断的长大,探究的范围越来越小了,坐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知识、背诵经典、按部就班的解题,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却离“科学”有点远。我们对于知识的获取经过了近十几年的训练之后,已经熟能生巧,但是对于问题的科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却越来越差,这个时候单纯的普及科学知识并不能满足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科学知识传播的同时,把科学的思考方式一并传播出去;否则我们就只会接受所有吸引眼球的东西,而不会带着好奇心去分析和思考。这样便往往会造成人云亦云,悖论更流行,驳斥却很难。

科普的活动需要区分受众么?

科技周中的科普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希望在科学研究活动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向公众展示科学的内涵。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只要公众有兴趣,我们就可以去做科学教育。例如科技馆的各种活动,邀请一些具有科研工作或者科学教育背景的人向公众展示一些简单的实验,通过与众人的交流与互动,把科学知识浅显的表达出来,并且能够根据众人对实验的现场反馈,给予一定的科学研究角度的提示。同样在科技周,还有很多高校、研究机构向公众开放,这个时候的活动就应该注重科学研究的专业性了,在常识性科学的基础上,把自己研究的东西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公众,尤其是在面对中学生进行开放的时候,这种专业性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维持长久的科普活动?

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作为面向公众开放的科学教育场馆,一直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高校、研究机构由于平时的科研、教学任务,一般也只是在科技周期间进行开放。科技周时间短,开放时间大部分与上班、上学时间重合,因此很少能有人抽出时间来参加实验室的活动,造成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开放,有的实验室如果没有与附近的中学互动,可能会造成一个参观者都没有的局面。想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将高校、研究机构的科普活动拓展到全年,让实验室与附近的中学合作,将中学的教学与实验室的科学教育相结合,把中学阶段的课本知识,在实验室进行更加专业的放大与深入,同时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社区也可以担负起科普活动的桥梁,邀请一些与健康、环境等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开展讲座;或者每个月组织一次不同实验室的参观活动,如同郊游活动一样,将科普活动推行到每家每户,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周日,我在所属的重点实验室组织了一次公众开放日活动,在手机APP上发放了10个名额,有2个报名,最后来了1个人;另外与附近的高中国际课程班联系,有7个学生报名,最后来了5个人。虽然为了这次公众开放日,实验室的准备人员都比参观的学生多,但是每个人都很乐意将自己的星期天奉献出来。从色素的柱色谱简单分离的演示讲到屠呦呦从植物中提取青蒿素;从小鼠的镇痛试验演示讲到中药元胡提取物良好的镇痛效果;从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崩解实验结果讲到药物进入体内的旅程。看着学生们的表情,你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兴趣慢慢的升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3127-977675.html

上一篇:致即将毕业的你
下一篇:做导师or做研究生
收藏 IP: 114.86.114.*| 热度|

11 张能立 武夷山 史晓雷 李燕祥 李颖业 郑小康 彭真明 姚伯元 xiyouxiyou hhttcs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3: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