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junappl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njunapple 喜欢上课并且不断钻研如何上课的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博文

致即将毕业的你 精选

已有 6543 次阅读 2016-1-7 22:4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亲爱的同学们,明天就将是你们大学阶段最后一门课程《多学科综合实验》的结题汇报,也就意味着,你们再经过不到半年的实习,就要和你们的大学say goodbye了。我的课结束了,那紧缩的眉头也不见了,我倒是想和你们说说,你们未来应该如何脚踏实地吧。


这次实验,我觉得我比之前的课程确实“凶”了些,因为我觉得经过三年半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你们不应该是我现在看到的样子:有些急躁、慌乱、不知所措,又有些慵懒、无奈、随意而为,当然,我也看到了你们的热情,以及那虚心接受之后继续犯错的勇气。不知道经过我的吐槽、怒目而斥之后的你们,是不是意识到了什么呢?


第一是认真。你也许会说你打印了很整齐的实验方案,你制作了很精美的幻灯,你做完实验收拾了很干净的实验台,你还不认真么?的确,你在态度上体现了认真两个字的意思,但是在付诸行动的时候,你的认真出现了变异。你的实验方案大多数直接抄了药典,对于配制过程中具体细节并没有详述,以至于实验中间手忙脚乱,甚至会不太耐烦的反问,这也需要我们自己来做么?你的幻灯具有目前最流行的平面化风格,色彩搭配在电脑上看也是炫目,不过你却没有考虑这是一个学术开题,我们需要的是你对问题的理解和流程的展现,没有这个内涵,再美的装饰也无法提升品质。实验台的确很干净,但是抹布使用完洗了没有?实验柜中的瓶瓶罐罐整理了没有?实验中间废纸乱扔了没有?认真,是一种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学习习惯。如果你具有了认真的品质,那么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弄清楚原委,给你一片树叶,也许你可以挖掘一片森林。你会让自己努力的去理解整件事情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因为它让你带着探求的精神;这在工作中也很重要,因为它会让你出色的处理好每一件事;这同样在生活中重要,因为一个有条理的人,永远会把自己安排的井井有条,去感受自然的力量。


第二是合作。无论你们的实验小组的人有多少,遇到实验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们的老师。你们很少会跟我说,我们小组认为怎么怎么。你们经常的问题就是,老师,这个流动相是不是这么配?老师,这个pH计怎么用?组员为什么不是你的好帮手呢?我很疑惑这个现象,所谓的实验小组也不过就是各管各的松散体,很少可以看到合作。有时,组长与组员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组长用一份并不详细的实验方案做了简单交代,而组员也就这样懵懵懂懂的做下去。积极的合作可以让你在讨论中训练自己的思维,也可以让你从团队成员身上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而对于帮助了别人的你来说,把一个知识点讲出来,比你看十遍书理解的都透彻。你可以成为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不断的挖掘自己的潜力;你也可以成为团队中的基石,让看到你的人都觉得信心更足。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思考,在未来的时间,让自己成为一个谦虚而积极的人。


第三是融会贯通。多学科实验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而综合性的基础是之前学过的各个专业知识,不过在最后时刻,这些知识开始在头脑中打架了,每个知识点都在脑中蹦达,但是互相却没有串联起来。这可能是我们教育上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使得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但是反过来说,这个综合性实验就是这样的教学尝试,一试即看出了之前的知识是不是扎实,应用是不是得力。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而与专业相关的新闻也是层出不穷,如果学校里面的这些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并运用,那么又如何抓得住信息爆炸时候各种夺目标题背后的含义呢?那就更谈不上用我们的专业去服务大众,改变生活了。所以在接下去的实习生活中,融汇贯通,让自己的知识活起来,将会对实习工作有很大的促进。到那个时候,再去理解从药物合成到质量评价到制剂工艺到药效,再去理解新药研发、药物临床应用等等问题,以及与民生相关的药品价格、医保等等问题,会比现在的认识有不一样的感受。


很多人都对我说,不要因为学生说我“凶”而纠结,其实我倒不会因为这个纠结,只是不希望经过大学的四年学习,你们仍然是不甚明了。或许你们会说,走出校门,可能以后不会从事这个专业,或者这方面的工作。不过大学,专业也好、知识也罢,是内容,也是载体,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去自己养成遇事认真的习惯,能够合作的性格,以及看待问题融会贯通的思维,然后去走你想走的路。虽然我在最后这门课会很着急,也会说再也不要教你们了,不过真的是再也教不了了,因为未来你的路,都要靠自己一步步的去走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谁和谁都不可比拟,唯一可以效仿的或许就是那样的态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63127-948896.html

上一篇:从薛老师想到…
下一篇: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普”
收藏 IP: 114.88.145.*| 热度|

6 郭战胜 黄永义 彭真明 qinzhaosu shenlu peosi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