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天气,最近总是在午后一场大暴雨,散去些夏末的热气。
可是对于迎着东边日照的一二节课还在顶楼的我来说,拉上窗帘照顾ppt,同时还得关上窗户减少风吹起窗帘的80min,还是汗流浃背的。空调总是在启动了十几分钟后自动跳闸,联动的还有投影和电脑,然后就是合上空气开关,在没有空调的教室继续上课。
教室是新增加的,投影和电脑绝对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除了空调破败些之外,唯一的不足就是黑板了。因为教室小,黑板是移动式的,一般以斜45度的方式面对着学生,我常常觉得自己庞大的身躯会挡住我的板书,但是再几次课之后,我还是坚持板书了。
并不像有些人喜欢板书上写一点中文或者英文的标题,或者是英文的单词,我更喜欢把计算的过程用板书告诉同学。有了ppt之后,老师的备课似乎变得简单,以前就常听见有学生说,谁都能上课,不就是照着ppt读么?上课绝对不应该是这样的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世界,带着他们去学习、去分析、起思考,给他们一个思路,看着他们的眼睛进行交流与互动。而ppt为我们展示一个无比丰富的知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但是至少在我目前的分析化学课程上,瞪着大眼睛听,似乎完全没有效果。
那天学习缓冲液的pH值计算,这个知识点在无机化学中讲过了,所以在分析化学中氢离子浓度计算中算是对这个知识的复习,同学们很熟悉这个公式,也知道如何计算。用ppt列出了公式,计算过程,给出例题大家动手做一下,分分钟的事情,可是却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缓冲液的pH计算如果是知识点的话,技能训练应该是如何配制一份供实验用的缓冲液了,于是布置了一个简单题目,配制0.2mol/L的醋酸盐缓冲液100ml,pH为3.74,应该怎么配制?下一张片子只有答案,计算过程都在我的脑中,让同学计算了5min后,让他们发言讲解如何配制的。这时候才发现,虽然看着ppt上的公式都会计算,但是却都不知道应该怎么配溶液,怎么理解那些条件。而这个时候板书恰恰就起到了引领的作用,每写在黑板上的一个数字或者字母,都是思路 形成的关键,而同学盯着你的手这种关注度,要比看着ppt上一个个跳出来的框框更能加深印象,并且他们还会随着你的板书自己写写算算。
这比单纯的直着脖子看幻灯效果要好的多。课后整个处理过程留在了黑板上,及时抄下去所消化吸收的比课后再去翻ppt也要效果好很多。
老师授课过程一直动嘴也不妨动动手,你所想反映在文字上,而这些文字的输出又会更加生动的影响学生的关注度。
很有趣的是,当天下午的实验课也是我上,而在上课前1min,实验室投影仪罢工,于是容量瓶、移液管和滴定管的洗涤、使用就从视频变成了我的全程示教。视频时间总共是30min不到,我示教了大概有40min。虽说在实验课上这样的讲解显得长了,但是与视频不同的是,学生看我的操作时候,我会在讲解标准动作的时候再加上注意事项,并且会把他们的习惯动作指出来,配合着板书写好的关键步骤,老师动手的全程示教同样吸引了学生对实验的关注度。他们对操作的感受从一个二维平面的理解变成了一个直视的立体画面。所以第二次电子天平的使用,也索性在天平室进行,简单的步骤,边示范边动手,复杂的操作,分成一二三重复几次,强调关键。结果就是,在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印象比较深,错误较少。而以往看完视频后再回想,再实验的这个环节,总是会丢失一些记忆片段。
虽说现在提倡信息化教学,但是一根粉笔走天下的老师,若是有,我依旧很佩服,那是需要多少沉淀和积累才能把课上的如同高山流水般的酣畅淋漓。我一直记得大一时候有着浓重吴语口音的高数老师,所有的推导都是一支粉笔的板书,那时候还没有ppt,他的投影胶片都是些文字和总结;那时候解剖课主要是挂图示教,但是解剖老师偶尔也会在黑板上画一些器官的示意图。这些才是真的教学功力,因为他们真的是在“言”传“身”教。而更重要的是,他们绝对不会照本宣科,他们讲的主线异常清晰,而课后自己自学的那些也绝对不会有难度,真正的发挥了课堂的作用。
读书都会,学生也会;而带着他们进入知识的殿堂,手把手的教会他们规范的实验,不能仅仅靠说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