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令狐冲不是牛鼻子老道

已有 5233 次阅读 2007-9-11 16:05 |个人分类:哲思|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一直认为,令狐冲和任盈盈的名字是有来历的。

《道德经》第四章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其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令狐冲的“冲”,大概取自这个“冲”(一说同盅,指空虚的意思),任盈盈的盈,大概取之于这个“或不盈”;你看,令狐冲的独孤九剑,无招胜有招,是否“冲,而用之或不盈”呢?而任盈盈对令狐冲的感情,羞答答,抱琵琶,而又灼热如火,是否“冲,而用之或不盈”呢?

《笑傲江湖》是我最喜欢的金庸作品,令狐冲是我最喜欢的金庸男主角。《笑傲江湖》大概成书于七十年代,其中大量影射文革的内容,比如任我行、东方不败、左冷禅、岳不群等人物,都有些影子。据金庸本人说,越南、台湾一些政客在互相攻击中,称对方为“岳不群”,“左冷禅”等,不一而足。

但这里不谈此方面的内容,而谈其“道”。

如果说,《天龙八部》是说“佛”,那么《笑傲江湖》则离不开“道”。

华山是道教圣地,传说中,陈抟从宋太祖那里赢了华山,在华山云台观修道,并死于莲华峰下。《笑傲江湖》的年代背景,小说中没说,从种种迹象表明,大抵是在明代。华山派可算为“道家门派”。

而《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忘年交武当派掌门人“冲虚道长”,自然也是修道之人。

然而,令狐冲只能算是个“伪道士”,令狐冲的愿望,一直是“找个桃谷,和盈盈生桃谷六仙”(以前是和小师妹),有点常人理解的道家“消极避世”的意思在里面。但若要说道家消极,从“无为”来断定道家的“无所为”,则不尽然了。

是的,令狐冲并不是牛鼻子老道。

整个小说里,令狐冲都在逃避。

他基本没有对小师妹正面直接表达过他的感情。当然,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但是有些东西表达出来和没表达出来,还真是不一样。而当小师妹“移情别恋”(这么说其实不确切,小师妹是否爱上过他令狐冲,只有金庸知道),令狐冲自始至终,也没能鼓起勇气问一句,“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是不是爱上了小林子”,假若他从小师妹那里得到一句“涛声依旧”,也许就不用“背叛师门”了。他对于岳不群,也一直在逃避。令狐冲不是个傻子,岳不群的一些行为,他总是“最后才得知”,对于岳不群的伪君子,他差不多是最后一个想到的,这明显是令狐冲自己“不看不听不想不作为”,到最后,岳不群自宫练葵花宝典搞瞎了左冷禅,倒打一耙怪她杀了师娘师妹,这才承认(而不是认清)了岳君子的本来面目。令狐冲还在逃避和任我行的恩恩怨怨,任我行要令狐冲继承其业绩,而令狐冲始终不拒绝,也不接受,只到了最后关头,在朝阳峰上,避无可避时,才做出了最后选择,而其中,又包含着他对“圣教主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等咒语的厌恶,“假若任我行诚心邀请,向问天晓以兄弟之情,这个猪头只怕还真的要加入神教做护法”。不但如此,令狐冲最过分的是,不断逃避任盈盈的感情。心里还有小师妹,但又不愿背弃任盈盈的相救之恩,差不多到了小师妹死了,才最终接受了任盈盈的感情。令狐冲很少主动接受什么,通常都是“被动挨打”。不行了就把自己灌个烂醉,呵呵,有点像晋时阮籍,不愿意像嵇康那样跟领导对着干至死,又不愿意像小姐那样出卖灵魂和肉体,于是干脆一醉三日,领导也拿他没办法。

令狐冲大概主动过两次。一次是在洛阳绿竹巷向任盈盈婆婆倾诉他对小师妹的感情--也就是这次主动,赢得了圣姑的芳心,我们可以YY一下,任大小姐届时心如鹿撞,外面这个男人,如此的有情有义,看来可以托付终身……于是有了后面的故事。另一次,是承担起保护尼姑的重任(其实这次也是被动的,尼姑的头全死了,临终前把一群尼姑托付给他,拒绝不是令狐冲的性格),这次承担责任,让他获得了以武当和少林为首的“白道”武林的好感,也由此,方证大师破例传授了易筋经给他(书上说是风清扬传说请方证帮忙,方证自己说‘有缘’,但与方证‘有缘’的,只怕不少),救了他的小命。

令狐冲的这些行为,很容易被误解为其深受“道家”毒害,无为嘛。

但反观另一个真正的牛鼻子老道,武当掌门冲虚道长,却一直在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他主动挑起令狐冲在武当上山下比武,在少林寺主动认输,令狐冲当上恒山派掌门,伙同方证大师一起上恒山祝贺、共商大计,带人帮令狐冲守恒山,一副积极进取的大好道士之风范。

令狐冲的“无为”,是个人性格上的无为,观令狐冲此人,强调和谐,回避矛盾;重感情但过于“粘糊”;而真正的牛鼻子老道冲虚道长,豁达平淡,而又积极主动,这种无为,才是道家真正倡导的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说的是,尽量不要去干涉一个自适系统的自适应行为,通过“无为”(不乱干涉)来达到“无不为”,这个无为无不为和有为有所为有差别但不是根本对立的。

《道德经》是一部大智慧的书,决不是教人消极避世。要理解《道德经》的要旨当然也需要大智慧,其实是在十六章里,老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这才是无为无不为的真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38-7168.html

上一篇:古今中外门客考-1
下一篇:付费服务和免费服务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03: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