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个别说明不了一般VS制度设计 精选

已有 4978 次阅读 2012-4-19 11:39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设计, office

这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我认为现在有一种观点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不赞成门第观念,特别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基本条件中非211985高校不要,有些单位干脆高挂媚外牌子:“非海龟不要”,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愚蠢之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起了非211985高校毕业生的众怒,二是的确有可能错过了出身“卑微”但真正优秀的人才。我曾经对一个领导说:“你们自己培养的优秀生都不想要,你还指望谁要你的学生?”你可以在实际操作时侧重于211985高校,例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出身好一点的人才,这么做大家还是能理解的,因为211985大学与地方大学除了生源上的差别,师资的差别是不容忽视的,而这种差别决定了学生的学术素养与眼界的差别。

见过一所地方大学的招聘条件,应聘者必须是重点大学具有国家重点学科专业的博士或者海外博士。这个条件中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误认为只要是海外的博士就是优秀者。我见过一些海龟,有大牛,也有平庸者,有些用人单位既然把国内人才分成了三六九等,为什么不把海龟也分一分呢?崇洋媚外心理之甚由此可见一斑。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用人单位在聘人问题上的确不应该有门第等级观念,说得好听点是门第观念,说得难听一点是狗眼看人低。话说回头,出身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综合素质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虽然我们一贯抨击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他把聪明孩子教笨了(这个问题我将在适当时候撰文说明),但即使是今天这样的教育体制,好学生与差学生还是能区分出来的,你高兴听或者不高兴听都否认不了这个事实。可能有人会质疑什么是好学生什么是差学生,这也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姑且以综合素质论吧。也许有人会以高分低能反驳我,高分低能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同样的教育体制与条件下,个别或许有例外,整体而言,高分者比低分者综合素质高是不争的事实,因为真正有能力的孩子在任何制度与条件下都有能力在特定的范围内脱颖而出。更何况高分者进入了教育条件更好的大学,若干年后,彼此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所不同者,我们的教育把绝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全给磨灭了。个别地方大学的学生经过个人的努力或者有某个方面的天赋只是由于短腿致使没能获得进入重点大学的高分可能日后超过重点大学的学生,然而这样的学生实在是凤毛麟角,有多少呢?这回大胆用一次百分比:最多1%,换句话说,百里挑一。以1%的优秀企图说明一般性肯定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人才问题上根本的错误不在于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放弃等级观念,事实上你也不可能以个别事例说服用人单位撤掉“地方大学毕业生不得入内”的招牌。你的个别事例解决不了99% 的问题,相反地授予用人单位以口实:“瞧,我们没有歧视地方大学,真正优秀者不是一样‘混’得很好?”社会是多元化的,高校也是多层次的,理论上讲,社会多元化结构与高校多层次结构应该是相匹配的,可悲的是我们的社会有点病态了,把人简单地分成了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事实是不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互是交叉的,即使是脑力劳动者也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这不是企业的问题,而是制度设计者的问题。如果不从制度层面上作出调整,崇洋媚外、崇拜重点的现状不可能得到根本的改变。就说这高等教育评估吧,尽管地方大学与重点大学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别,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等等不一而足,但评估的标准似乎没有什么差别。在课程设计上也是这样,按理说,地方大学与重点大学很多课程的目标与重点是有差别的,可实际有什么差别?基本没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精品课程”,除了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是分层次进行的,普通院校中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重点高校有差别吗?曾经有一个教育部门的领导说过这样的话:“省精品课程可以考虑地方大学,但国家精品课程主要考虑重点大学。”这句话从逻辑上就错了,既然国家精品课程只针对重点大学,按照当初的设想,精品课程是要辐射其他高校的,那么重点大学的精品课程辐射什么样的高校?地方还是重点?如果是重点,那就叫重点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好了,如果包括地方,可地方大学的培养体系、目标、方案与重点大学是不同的,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说千道万,所有问题的症结都集中在制度设计上,只有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制度往往不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而是个别人拍拍脑袋就决定了。难道拍脑袋的人是上帝的儿子,可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561137.html

上一篇:陈安为什么总喜欢得瑟?
下一篇:闲侃数学
收藏 IP: 202.192.44.*| 热度|

29 吕喆 武夷山 张玉秀 刘立 陆俊茜 曹聪 杨正瓴 陈永金 庄世宇 李宇斌 褚昭明 熊伟 褚海亮 刘洋 刘阳 张骥 李天成 张英姿 李学宽 戴德昌 方琳浩 王恪铭 苏德辰 kexuegzz aichengzhang jiareng zhouguanghui yxh3161 xsongy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8: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