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何妨关公战秦琼? 精选

已有 5121 次阅读 2007-7-31 08:30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何妨关公战秦琼?

――读《剑桥五重奏――机器能思考吗?》

武夷山

(发表于《科学时报》2002517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们越来越多地用机器去辅助人脑甚至部分代替人脑,这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日常生活中的傻瓜相机,工厂里的柔性制造系统,图书情报人员关注的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DD)和文本中的知识发现(KTD),因特网上的搜索引擎,等等,都是机器拥有一定智能的表现。但是,要回答“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却非同小可,它至少同“能否克隆人”这个问题一样严肃,一样难以给出简单化的答案。

为了帮助公众思索这个问题,曾在美国圣菲研究所(它以复杂性的研究而著称于世)工作过、现任职于维也纳技术大学的约翰.卡斯蒂教授,想出了关公战秦琼的把戏。他采用一种小说不是小说、专著不是专著的新颖样式写了一本书,书中将不同年代的5位思想家聚集到同一个晚宴上,让他们在闲聊中探讨最深刻的问题。此5位乃何方神圣?

晚宴的主人是英国的一位才华横溢的物理学家兼文学家C. P. 斯诺,“两种文化”观念的提出者。我觉得,卡斯蒂在斯诺身上投射了自己,因为卡斯蒂也是以弥平两种文化的鸿沟为己任的,他花费不少精力撰写了大量科普作品便是明证。四位客人中,第一位到达的是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同科学学的创始人之一、英国著名晶体学家贝尔纳一样,他的思想有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色彩。接着一起到达的是两位奥地利人,分别是物理学家薛定谔和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姗姗来迟的是本书最不可缺少的人物――阿兰.图灵,英国数学家,电子计算机开发的先驱人物之一。

他们的辩论结果怎样呢?图灵认为,他的在机器中捕获人的思维过程(而不必复制人的大脑)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维特根斯坦则激烈反对思维机器的想法,他认为,人的思维和语言息息相关,而语言又是一种共享的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直接产物。机器决不可能共享人类的生活方式。霍尔丹对思维机器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薛定谔则认为,从物理和技术上说,没有理由怀疑人类能制造出思维机器。斯诺最终也不知道自己该偏向谁的观点。

当然,除了像5位学者那样正儿八经地讨论,我们老百姓也不妨有偷懒的、随便的讨论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自作主张地给“思考”下个定义,然后用以衡量机器是否符合我们的定义要求。笔者想下的严格定义是,不仅能完成思维任务,而且要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才能算是思考。照此严格定义,机器恐怕永远达不到能思考的地步。那位读者说了,“且慢!我不同意你的观点!”那么好,等您读完这本书,咱俩再辩论好吗?

(《剑桥五重奏――机器能思考吗?》,约翰.卡斯蒂著,胡运发等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092.html

上一篇:宏观管理也要注重细节
下一篇:不同的专利观带来师生不同的命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