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文章还是项目?

已有 5668 次阅读 2011-3-21 21: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章

文章还是项目?

刘玉仙

贾伟老师在《在美国当教授要多少篇文章?》中认为在美国当教授,项目比文章更重要。徐耀阳老师《在中国当教授要发多少篇文章?》没有一定数量文章的中国学者,同样可以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从而使有限的科研经费流向无果的项目。所以,他觉得在中国更应该“鼓励学者做点实实在在的有质量的文章”。看来,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发文章或者拉项目真的要成为科学家不得不做的选题。

 我至今没有承担过像样的科研项目,但发表了一些文章。发表的文章的期刊还算decent, SCI一区,而且是和中,印、比、英、孟加拉的学者合作,按照贾伟老师的说法,多机构多学科合作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在美国也会被看重。科学网的一个博主来同济时,满怀悲悯地给我说,刘玉仙,你发表了这么些文章,文章后面是不是都没有基金资助啊…… 好像有个Erdos,好像一直也没有自己的团队,听说他甚至像个乞丐一样,只要别人给他提供吃住,他就和别人合写文章。但他对数学精髓的领悟大家似乎不敢否认。可能写文章或者拉项目都是大学教授所必须做的功课,但一个人的科学贡献似乎不能用大学教授来衡量。做教授不是科学家发展的唯一道路。

但反过来,从理论上而言,能成为大学教授,就应该有了一定的科学贡献,而且,这种科学贡献有持续或传承下去的必要,因而有必要组建一个团队来进行。

 科研总是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在科学价值显现之前,没有人能够确知那探索中的价值。而科学研究一旦在未知的黑幕上戳下一个洞口,洒进来的一缕阳光,就是人类文明和力量的真正延伸。所以,社会应该给任何向未知摸索的科学探索行为一定的支持。这种时候的探索,我们或者不能倾注大量的人力或者物力,但一旦这种探索能探到那么一点点阳光,我们这个社会就不应该吝啬人力或者物力。而一旦自己的科研成果有了某种可以预期的意义,不想组建自己团队的科学家,我想大概没有吧。

 问题是这种预期,并不会被立时半刻被社会所认识到。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障碍,就正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思路还会断,还要在外面淅淅沥沥的小雨里散那么一会步才能把思维衔接起来,而整个社会的认识过程,则更为复杂,也许要经过更多的冲突才能被认识。所以,并不是所有有价值,有预期的科研都可以组建起社会力量来,加以实现其中的价值。

从理论而言,社会倾注了人力和物力,围绕着项目而组建起团队,应该有更好的科研表现。但社会往往不是线性的,有太多因素影响人力和物力的组配,不说我们这个连国家级的科研成果都会作假或者害人的国度,我想即使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这些东西也只是相对合理吧。那些漏掉的该资助的项目就绝对没有吗?有没有资助了不该资助的项目?谁敢打保票?

 所以,不要把发文章或者拉项目对立起来,毕竟文章是项目的成果之一,没有文章,项目做得好坏表现不出来,没有项目资助,再好的科学研究都只是科学家的个体行为。而没有项目资助,有些科学研究还可以进行,其结果也不见得就比有项目资助的差。

今年我也申请了一个项目,组建了一个团队,都是平常有合作的朋友,他们一看到我的题目,都欣然同意,特意为这个项目更新了简历,提供项目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在邀请他们的时候,就说如果我们能获得资助,我们就在项目资助下进行研究,如果不能获得资助,我们就在没有项目资助下合作。我相信后者比前者更为辛苦,更为艰难,可能会面对更多的难题,甚至可能放弃……但我一点也不相信,在没有资助条件下,我们的科研成果会差,相反,相比之下,性价比可能更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424918.html

上一篇:毛遂自荐——我推举我自己
下一篇:南京
收藏 IP: 118.132.172.*| 热度|

33 许培扬 徐耀 孙学军 李学宽 武夷山 王水 王德华 杨华磊 贾伟 岳金星 金小伟 刘艳红 陈绥阳 李孔斋 徐耀阳 吕鹏辉 吉宗祥 赵星 马峥 佟冬 罗帆 梁进 王有基 王进 刘用生 任胜利 徐迎晓 姚远 王伟 高建国 戴力扬 侯振宇 juscojack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