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sismine 40岁,追求卓越,却走进平常

博文

心怀感恩,再候花开——写在基金本子提交之际(II) 精选

已有 9690 次阅读 2020-5-1 12: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很久之前,2017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博文:基金评审季:心怀感恩,静候花开!2018年不能申报,2019年提交本子之后,也写过一篇博文,没有发出来,是怕这篇博文写出来,最终没有获得资助,让和我一起修改这个本子的人难堪。今年又修改了一次,两个星期前,提交了。心里问的问题变成了:樱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我去等候.......太多的感慨,不写出来,似乎没有办法给自己一个交代,所以,开始提笔写......为了连贯,还是把去年写的发出来吧,有四部分,今天发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心怀感恩,再候花开——写在基金本子提交之际(I)


第三部分:心怀感恩,再候花开——写在基金本子提交之际(III) 


第四部分:心怀感恩,再候花开——写在基金本子提交之际(IV) 



心怀感恩,再候花开


     ——写在基金本子提交之际


                                 刘玉仙

二、严冬中酝酿起的梦想:初稿的撰写和初次修改

我其实到现在都没有再看过这份耗尽心血的申请书。只是每每想起这份申请书背后的故事,往往感觉到这个过程自己所得到的,其实已经超越了结果的意义,获得或者获得不了资助,都变得不那么重要的,而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和您——我值得珍惜的朋友,在一起。

我其实是个很不懂事的人,年过50,做事还不管不顾的,想要什么,就横冲直撞地去取,而不管是否被允许,是否伤害了别人,常常把朋友和自己一起架在火上烤。而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直到有一天把WYS这些年支持我做这个研究的事情在博客上公开说出来,想要为这个研究方向开辟道路的时候,被博友点出来,才知道这些年WYS原来一直被我架在火上烤着。

2019年在最为严寒的冬天,我又开始写基金本子了,继续为这个研究方向努力了。我不知道WYS是否还愿意帮我,但因为积年而累的信任,我还是在第一时间,把思路一点一点地告诉他,写一截就发给他一截,他发过意见来,我就按着他的意见修改,再接着往下写一截,然后再发给他。就这样写完了整个本子。其实那时候,他刚刚做好手术,医生说要他卧床的,他也告诉我他可能会回得晚一些,但往往在第二天早上他就回了信。我常常会忍不住想象他躺在床上回信的样子:他有时候把他的意见直接打在标题里,发过来。一向严谨如他,这样做,可能是强调,也可能是身体不便,心里便很不适切。

和WYS写完整个本子,我原是想发给尽可能多的人,寻求他们的意见。知道这个时候得到的意见越尖锐,越能提高本子的质量,但写完后已经3月4日了,这时候大家都在为自己的本子冲刺修改,没有特别的交情,谁能用心斟酌你的本子呢?所以,除了CC和LL这两个一直如大哥二哥一样看护着自己的朋友,还发给了WXW,YJP和YLX,在写稿子之前,就想着也要送给TL和LSH的,因为本子里引用TL和LSH的文章。但不知为什么,当时没有送,现在想来都有些后悔,可能当时是太累了,怕自己吸收不了太多的意见吧,也可能是怕麻烦他们,也怕他们不敢当面提出批评意见吧。

等待意见的时候,是很焦灼的。CC和LL和YLX是邮件转的,YJP和WXW是通过微信转的。YJP第一个回复,说在雁栖湖上课,会尽快看,他也是第一个返回意见的,很尖锐地指出了逻辑不连贯的问题。还提到双一流指导意见里面没有提到生态系统,说引用文件最好原文引用,不要发挥。我再翻出文件来读了一下,一读竟然发现文件里也提到了团队。之前写文章关注学科建设,没有关注其他,忽略了这个指导意见里对我这份申请本子这么一个关键的内容。LL第二天早上上课前匆匆打来电话,沟通了一下,到6号早上又把详细的意见发过来。CC也第二天说他会抽时间给我修改意见,到5号晚上发过来。WXW很长时间没有回音,但后来也说到6号星期三晚上会把意见反馈给我。到6号星期三晚上大家的意见都陆续返回来,就剩下WXW的意见没有返回来,心里很忐忑,觉得可能让他为难了,怕他压根就看不上这个研究,觉得没有必要浪费时间给我反馈意见,也想提醒他,想找理由的时候,祷告了一下,听见上帝给我说,你应该知道WXW是个很可信的人,他说了给你反馈意见,就会给的。果然等了一会,他的意见就来了。

应该说英雄所见略同。LL和WXW温和,鼓励中,把批评意见建设性地穿插进来,改起来顺藤深入一下,就别有洞天。CC和YJP尖锐,很直白地指出立项依据和研究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讲清楚,像是瞎胡堆砌起来的,还很粗糙,逼着我再往深里凿。

我打开了四份反馈意见,试图把整个本子从逻辑上贯通。从大家的反馈来看,就是说案例研究和科学计量学研究没有从逻辑上沟通,还是两块。CC提醒我说在任何时候都要抓住会聚和学科生态系统间的关系。那时候第一次把脑子里的东西翻江倒海了一番,才恍然大悟,学科在团队里合作会聚生成学科,在团队外合作生成学科群落,而学科群落是学科生态系统主导特征。所以研究团队案例要从学科会聚入手来进行。修改了三天三夜,到9号晚,自己觉得弄通了。发给LL和CC,LL当下就打来电话,他一边看我的修改,一边评价,觉得除了关键问题外,其他可以了。WYS也给我提了凝练关键问题的思路。我也就放松下来去跑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5715-1231123.html

上一篇:心怀感恩,再候花开——写在基金本子提交之际(I)
下一篇:心怀感恩,再候花开——写在基金本子提交之际(III)
收藏 IP: 116.235.196.*| 热度|

12 李东风 杨正瓴 张红光 谭小东 黄永义 庞峰 吴斌 杜学领 罗汉江 孙颉 赵志宏 廖晓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