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年还很远的时候,儿子就打电话说,过年的时候,给您和爸爸买身衣服吧。后来,知道他爸爸要放假回家了,他吩咐我,让爸爸过年的时候,先把肉做好,他回家给我们准备海鲜……在他已经成年的思维里,年的滋味还停留在儿时的记忆里,而父母虚位以待,翘首期盼他的归来。知道儿子想家,想团聚,于我孤寂的生活,似乎也有了某种寄托。
不觉就到年关。早就数着指头等他回来。他原是除夕才放假,但12月份班组长少算了他一天加班,有近千元的加班费,他没有要,用除夕这一天调休,以便过年的时候,早一天回家。他在第一时间买了票,截屏给我,告知我他回家的时间。回家前一天,他说中午和女朋友吃完中午饭,就回家,我告诉他,无论她女朋友家给我们捎了什么,多重都给我抗回来,人生的行囊就是要装爱和牵挂的,你得担当起来。回家那天,他和女朋友吃完饭,还早,就改签了车票,到车上后给我打了电话告知了我到上海的时间,到上海后,又给我打电话,说坐上地铁了。
我在下载文献。想着他在家的这些天,我就不来办公室了,用心地陪他。只是他睡懒觉的时候,我可以在手机里看看这些文献,整理一下思路。就想着把文献下载好,赶紧去地铁,在地铁闸机口等他。从他上大学离家开始,这就是我们母子团聚的仪式:我会在地铁闸机口,一眼不错地盯着滚梯,老想着在他出滚梯的瞬间,抓拍他一张望向我的照片,但似乎一直没有如愿,总是不知道他从哪里就冒到了闸机口,看到我,就欣然而自得地笑起来。
但那天……原以为下载文献不用花很长时间,下载好,上传到信箱后,再骑车到地铁口,应该能赶上他到家的地铁。但弄完关电脑时,他就打来电话,问我在哪里,他已经到地铁站了,听说我还在办公室,他挂了电话。我再打过去,他就不接了。知道他失望了,我急忙下楼,骑上自行车就往家赶。到楼下停了车,看到他给我打了两个电话,怕他还在地铁站等我,就给他打了电话,准备去地铁站接他。他说他已经回家了,我赶紧上楼。他爸爸正在线上给别人上课,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家里晃。我原以为他会责怪我, 但他看到我回家,把我拥在怀里,说他知道我现在科研压力大,他不怪我。
生活中的所有,都随着这个拥抱,融化为我坚实的后盾,为自己所拥有的而深深感恩。说实话,对儿子,我还是相当满意的,他阳光、帅气;善良、体贴、宽容,有爱,愿意付出,也肯担当;聪明,善于学习和探索、独立自主又团结协作;努力,吃苦耐劳又能持之以恒……我能想到的有关男人和儿子的好品质,他似乎都有。作为母亲,我心满意足。
而儿子对团聚的向往似乎也证明我还算一个称职的母亲。生活中所有的苦难、欺侮和不平,都被我挡住,化作了爱,和追求美好的动力,传承给儿子。我不敢奢望他此生万事顺遂,但当打击到来的时候,期望他一定能够抵挡住,并通过反击,获得去追求美好的力量,并将这种力量传递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可能春节团聚的意义,就在这里吧。
我记得小时候生活异常艰难,可以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所以,过年时,能穿一身新衣服,能吃上好馍,放一挂鞭炮,除去过去一年的晦气,然后喜气洋洋地走亲串友,相约奔赴新的一年,似乎是最隆重的盛事。
而为亲友准备礼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传统的节日,有传统的礼物,礼物大致相同,分享和传承就成了过年的主题。老家过年大家互送的礼物,是好馍和麻花,蒸好馍煮麻花就是年终最大的盛事。
好馍不仅表现在馍白,面粉是头缠面,是用上好的小麦,从磨面机里磨第一次时所磨出的面粉,不参杂一点麸皮,很是筋道;也不仅表现在形状上,好馍有固定的形状,有圆包子形状的,还有莲花形状的,还有枣山样式的,是用一块一块的面团捏成倒8字形状,两个眼里塞两个枣,然后把这些倒8字面团堆成山的样子,蒸好后,供奉祖先,到正月十五才拿下来,供子孙们享用的;还体现在制作好馍的每一道工序上。
老家蒸馒头,不放碱面。每次蒸馍后留下的一个面团,放上几天,外表干了,中间也空了,老家把这样一个东西叫做“酵麸”。等上一次的馒头快吃完的时候,就把“酵麸”掰开,泡到水里,泡成面糊,倒面加水,搅成面糊,放一晚上,第二天再倒进一大盆面粉里,搅匀后,把面粉和成面团。蒸好馍的时候,这个面团必须要足够硬,否则捏得再好的形状,蒸出来就不够挺拔。面要揉到,打到的女人揉到的面,只有把面揉到一定的程度,整个面团就柔顺起来,每一个面粉粒都会随着周围的面粉粒而调整自己的形态,馒头蒸熟就不会裂开口子。捏形状要手巧,还要考虑后面发后的变形。然后是发面,发面的火候很关键,时间长了,就酸了,时间不够,就发得不够虚,吃起来硬撅撅的,口感不好。有经验的女人,把面团放在手里,轻颠两下,就知道能不能上笼屉蒸。
我还够不到面板的时候,就垫着木墩子,和母亲一起揉面。我总是很卖力地揉面,但怎么也揉不出母亲想要揉到的形状,就只好将面揉光后交给母亲,母亲三下五除二就弄好,摆放到炕头,这一工作,我大概干到出嫁前,好像也学会了几种花式,比如将面搓成圆条,一圈一圈地摞起来,然后用一根筷子从上面压下去,面团就如花般绽放开来。
尽管力求完美,蒸出的好馍还是有一定的差异。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母亲总会比来比去,挑出最好的六个,或者八个好馍,装在馍笼里,馍笼里再放上一小捆麻花,家境或者年成好的时候,还会加一吊肉,盖上花枕巾,挎在手臂上,去给父母和兄弟姊妹拜年。父母和兄弟姊妹团聚一堂,热热闹闹地吃一天。父母会在馍笼里拿出一两个馍来,然后,再回上几个小而精致的馍,有时候也放点菜啊什么的,藏着父母对子女的小心思,再盖住花枕巾,临走的时候,各自提上各自的馍笼就回家了。儿时,好馍是不能随便吃的,只有走完亲戚剩下的才能吃,而回的小馍却是可以马上就吃的,小馍的滋味不比好馍差,因为更精致,也因为更新鲜,于我们这些走完亲戚吃完好饭,实在不想返回庸常生活的小孩儿而言,慢慢地品尝这些小馍,可以久久地回味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留恋。
好馍作为礼物所包含的分享和传承,所联结的就是亲情和亲情里的牵挂,让我们觉得人生值得。在现实生活中,礼物往往变异为一种收买,成为获取某种利益的手段,或者对权力的依附,甚至成为一种特权,似乎只有被人求的人,或者上层的人,才有的收礼的特权;而一旦收了别人的礼,收礼的人成为别人达成目的的工具,是对人本身价值一种变异,让人感觉特别不舒服。我今年学车,碰到三个教练,原本是很正常的师徒关系,好像不送点礼物,就没有办法开展教练过程。礼物送得不及时,教练就百般刁难,侮辱,打击,以至于让你觉得你不但学不会开车,连睁眼等人体的基本功能都丧失了,作为人的尊严被无端地践踏着,甚而至于觉得学车本身都不再值得。我后来被这个教练退回,跟原来的教练练车,虽然因为礼物送得不及时,教练也刁难,也通过各种方式索取钱财,但好在一直没有离开学车的主旨,我也就忍了,也给了,坚持下来,一次考过了所有的考试,教练后来说,我是他见过的最有修为的人,我回复说,尽管有过不愉快,但一切恩怨都一笔勾销,很高兴我们曾经为了一个目的而齐心协力地共同努力过。
为了一个目标而齐心协力地努力,这应该就是团聚的最终目的。当然收授和索取礼物,并不是正当的手段。这一年,同济以各种方式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学生偶尔送些茶叶,土特产,总得掂量掂量,看如何回礼才能激励学生朝着我们共同的目标前进,尽量地回归礼物的本性中去,更好地促进师生感情,而不是腐化我们原本纯洁的关系。我们收授礼物,从本意上而言,也是为了表达对彼此的尊敬和牵挂,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赠予和物质上的满足。从英国回家的时候,我问房东,该带些什么礼物给朋友,房东建议我,带一些英国产的抹布回国送给朋友。我当时就傻眼了,心说她还真想得出来,我如果真的送抹布给我的中国朋友,中国朋友还不把我当做破抹布一样,从他们的朋友名单里扔出去啊。但抹布在英国女人的厨房里,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味:他们的厨房里,挂着各种用途的抹布,图案美丽,在橱柜里,还有一摞一摞的抹布,每次从洗碗机里把碗盆拿出来,然后,用一块抹布细细的擦拭过一个碗上残留的细细水珠,将这个碗放入碗柜后,他们会再换一块抹布,擦另外一个碗……等所有的碗都收拾完后,他们会把抹布展开,再折叠起来,放进橱柜里。这个过程,对英国女人,大概有特别的意味,她们会回味人生里所历经的那些难忘的机遇,和那些机遇里的人和事。而互送抹布就成为唤醒沉睡记忆的一种方式吧。我后来还真的收到过一块抹布,是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Glenn Withers的夫人送给我的,即使我从来没有用它来抹过碗,她和她送的抹布,都以一种永久的姿态,成为我生命最可宝贵的一部分记忆,让我觉得人生值得。
今年,经过长达一年旷日持久的协商谈判,我和同济最终签订了双聘协议,我成为教育学科和图书馆的双聘研究员,并以此过程展开教育管理当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互动机制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用努力和成就来主张自己的学术权力,用勇气和胆量来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立足事实,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在协议签订后,回顾协议的最终达成的感觉,我说,我终于以平等而独立的姿态站在了同济大学的对面,这种姿态所带来的满足感,对学者而言,比物质上的满足感来得更深刻些。可能会有人说我得了便宜还卖乖,但我放弃了几百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待遇,才换得了这种平等而独立的姿态。
人们常说,真正的勇敢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其实,让我们热爱生活的,还有在真相之外,对美好的不懈追求。在孤寂和庸常的生活背后,是我们为了团聚和美好不懈地追求和坚持。而在团聚之后,就让我们把生活妆扮得更加美丽,让我们追求美好的脚步更加康健。我撸起袖子,开始做儿子喜欢吃的焖面,面要和得硬,揉的到,要擀得薄,面条要切得细,放到炒熟的豆角上蒸5分钟,筋道而口感丰富的焖面,就做好了,是妈妈才能做出的味道。吃完后,我们躺在床上,聊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那些庸常,也因为团聚,而变成美好的样子,然后,我们心满意足地睡觉,做梦,醒来后,发现久违的太阳也来凑热闹,暖暖地照着我们这个团聚起来的家庭。我们家庭成员,便约着一起去跑上10公里。而有儿子的脚步和鼻息作为节拍,我的步履也跟着矫健起来,踏踏实实地朝着健康和美好,矫健地奔跑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