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日本核危机导致中国某些地方民众抢碘盐,我觉得这件事情不能怪民众无知。民众会做出这种举动也是符合人的本性的。那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是政府对此事的危机管理做得不够好,再加上一些媒体、不是专家的专家、不法商贩等的推波助澜。
这次抢碘盐事件是民众公众恐慌的直接体现。对于公众恐慌突发事件而言,其发生的一般性机理是这样的:
(1)恐慌的起源
当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相关的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本身就可能引起较大的恐慌,诸如传染性疾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这些突发事件之所以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反响,一是因为它确实与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二是因为其突发性与其造成伤害的不可预见性使人们从心理上感到危机就在身边,感觉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2)恐慌的传播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由于公众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以及权威信息发布的滞后性,产生了大量的流言和谣言。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危机时刻大肆制造、传播对某些人或者某些组织有利的流言、谣言。另一方面,一些过分害怕的群众不自觉地成为流言和谣言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恐慌的接收者
大多数的公众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在危机发生后的应变能力,危机一旦出现,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弱,非理性因素显现出来,失去了理性思考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一些可能危机生命的突发事件中,很多人会给自己施加心理暗示,让自己处在恐慌之中。
以上是公众恐慌事件的一般性规律,是必然的。政府等应急管理者所做的,就是要采取措施对公众恐慌传播链上的某个或者某些环节施加作用,从而减缓或阻止事件的扩大。
这次舆情传播主要的原因在于民众对碘抗辐射方面知识的缺乏,认为吃碘盐可以抗辐射。然而这怪民众无知吗?我觉得不能这么讲。试想一下,倘若你从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上得知吃碘片可以防核辐射,你是不是就会自发想到自己应该多吃点含碘高的物质呢?当你想到含碘高的物质的时候,是否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加碘盐?所以,民众去抢购含碘盐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并不是民众无知的体现,而恰恰是民众掌握着一定的信息(例如知道吃碘片可以防核辐射),用自己已有知识去分析判断的结果。但因为这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导致了民众后面的分析也会跟着错误。
民众不是专家,政府不可能要求民众什么都懂。现在由于科学研究的学科专业越来越细,别说是外行人,就是大同行,也未必真正懂得本行的很多细节的知识。例如,食盐和碘片中的碘是什么存在方式,食盐和碘片中碘的含量各是多少,我想,即使我们科学网上的人,如果不从网络等途径获得一些专家的解释的话,也鲜有人知。此外,由于政府的公信力下降,进一步推动了舆情的发展。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媒体和某些“专家”在此次恐慌事件中起到了严重的“传谣”推波助澜作用。昨天看新闻上说有一些错误的专家说法给民众以误导。例如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委员会委员在接受采访时对媒体说可以喝碘酒防护核辐射;浙江大学聚变理论与模拟中心副主任说戴上围巾就可以防核辐射;浙江海洋学院某教授说“海洋本身就有保护跟防御的功能,碘对辐射也有防御作用,所以,核辐射根本不可能影响到食盐”。专家传谣的这事情一方面是怪某些专家学艺不精,但更重要的应该怪媒体没有选对专家以及这些不是专家的专家真敢乱说。例如对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委员会委员来说,他可能是个管理方面的专家,未必很懂得专业知识;搞核能的人可能只在放射性物质如何聚变裂变方面是专家,关于核知识的防护,未必是专家。另外一方面,一些媒体的错误报道也让民众心理恐慌更严重,例如“70%的留守工作人员会在两周内死亡”,都是错误的报道。
对于政府的恐慌事件应急管理者来说,应该对公众恐慌突发事件的机理有所了解,然后以此为基础做分析和预测,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预测预警,以做好防范。就这次事件来说,在媒体公布吃碘片防辐射时,应急管理者应该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分析应该基于民众没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事实,也要基于灾害容易产生心理恐慌的事实,去分析民众为了自保而可能采取的行动。其实这也不难分析,只要围绕“碘片”进行分析,就不难分析出民众有可能去抢购食盐了,在此基础上再设计相应的应急管理策略。此外,政府还应该在舆情类突发事件方面的应急预案方面也多做些工作,从互联网上搜索,很少找到关于舆情突发事件的预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071-424052.html
上一篇:
写博客也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下一篇:
不同人看待核能的角度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