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窗外云起云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ao1960

博文

东瀛交流琐记

已有 3210 次阅读 2008-10-11 20:01 |个人分类:文化锐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近三十年来,西北大学与东瀛日本学界的学术交流不断拓展,成果丰硕。以人文学科的交流而言,我以为与专修大学的交流最有特色,值得总结。我有幸参与其间,略知缘起一二,乐于追忆,一则纪念学术友谊,再则也是向学界宣传推广我们的做法。

据我所知,两校自缔结姊妹关系后,除领导互访、互派留学生外,学者之间的交流并不广泛。土屋昌明教授2003年暑期率五人学术团队与我们共同召开“长安的宗教与文学”第一轮国际学术会议,就会议本身而言还是相当成功的,无论论文发表还是特约评论,可圈可点处极多。但我后来检讨,由于我们承办国际会议的经验不足,在接待与会务方面的疏漏与不尽如人意处极多。紧接着当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的事件,两校友好关系突然降至冰点。我以为第一次交流中的遗憾将无法弥补,常因此耿耿于怀。

所幸乌云很快过去,两校高层深明大义,学术交流并未受到很大影响,人文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仍在稳步推展。由松原朗、土屋昌明等教授策划、两校学者共同承担的“唐代长安的都市空间与诗人”系列论文在日本名刊《亚洲游学》上特集刊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矢野建一教授率领的十多人的大型学术团队莅临西北大大学参加“长安都市文化与朝鲜日本”第二轮国际会议,会议成功圆满,好评如潮,不仅弥补了第一次会议的一些不足,而且给与会的中外学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紧接着2004年秋,由张弘教授率西大文学院六人学术团队对专修大学进行了回访,在专修大学的会议上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为西大的国际学术交流开了新例,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前后四轮学术会议,每次具体论题虽有区别,但又都围绕着长安文化这一关键词纵横开拓,上下生发,不断积淀,汇聚成果。

2005年初,应专修大学邀请,两校文史及考古学者再次在东京举行新发现的遣唐留学生井真成墓志研讨会,相关成果辑集出版,不仅受到日本汉学界瞩目,而且由于媒体的追踪报道,竟使一般国民也产生浓厚兴趣,络绎不断地从四面八方聚集会场,观者如堵,前所未有。据说那一年专修大学的新生报考率也直线上升。

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双方执事及学者们并没有自满,除将2004年会议论文编辑成册、互相翻译,用中日两种语文在东京与西安同时出版外,还拟定了更宏大更长远的合作研究计划,如共同申报国际研究项目,共同翻译出版两校知名学者的学术专著等,各个项目正逐步推展开来。

在此,请允许我诚挚地感谢两校的领导以及负责国际交流的部门,他们对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视、宽容与实际支持,使我们的学术活动能顺利进行。我同时也要感谢两校人文院系的相关教授学者,尤其是荒木敏夫、矢野建一、松原朗、土屋昌明、严基珠、市川亨、张弘、李健超、阎琦、韩理洲、李志慧、贾三强、刘卫平、李芳民、张文利、方蕴华、姜天喜等先生,没有他们的热心参与,各项活动无法落实。此次论文集的编辑、翻译、出版,土屋与张弘两位先生殚精竭虑,投入最多,能够看到丰饶的果实面世,应该特别感谢他们。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学术交流尤其是国际学术交流,不是搞社会运动,也不是做政治秀,不要寄希望于一两次轰轰烈烈、声垫浩大的活动,也不要老想着吸引公众的眼球。学术是一些素心人的商量切磋,质疑问难,需要的是理性与客观,既要执着又要超越,既要平心静气又要能耐得住寂寞。好在两校主事者高瞻远瞩,具有办好一流大学和学术研究的国际眼光,各科主管能不惮其烦,为学术交流定下基调,开了好头,取得了系列成果。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两校人文学科的交流会更深入更持久,取得更卓著的原创性成果,不仅能为两校国际交流谱出新篇章,而且在新世纪的中日学术交流史上也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488-42291.html

上一篇:心中的双飞翼
下一篇:吃李敖嚼过的馍不香
收藏 IP: .*| 热度|

1 俞立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