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人生之道重修身 学术之路默耕耘

已有 4117 次阅读 2011-3-9 08:37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人生, 针灸学 |文章来源:转载

人生之道重修身 学术之路默耕耘
——访“针灸病谱之父”杜元灏教授
 
□曹雪琴
 
近年来,在我国针灸学研究领域中,活跃着一位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他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针灸病谱”,成为针灸病谱的开拓者,人们称他为“针灸病谱之父”,他就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杜元灏博士。据了解,他的针灸病谱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几经周折,他终于答应了我们的采访。
 
曹雪琴:杜教授,作为“针灸病谱”的开拓者,您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针灸病谱”,在学术界影响很大。新华社报道后,有人民日报等多家重量级报纸和网站纷纷转载。请介绍一下什么是“针灸病谱”?
 
杜元灏:“针灸病谱”是我于2002年提出的一个新专业术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针灸疗法的适应症;狭义的针灸病谱是依据针灸疗法治疗病种的频次、效能程度和循证证据强度等,对针灸适宜病症的分类和顺序排列形成的疾病谱体系。根据不同的划分原则,可分为针灸基本病谱、等级病谱两大体系,后者又分为效能等级、循证等级针灸病谱。
 
曹雪琴:“针灸病谱”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杜元灏:针灸作为一种疗法不是什么病都能治,没有任何一种疗法是万能的。从本质上讲针灸治病和口服药物是不同的,针灸是以刺激方式依靠激发和促进人体自身的康复潜能和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疾病的良性转归,而药物是以物质的形式进入机体,对病理环节进行直接干预,因此,针灸的效能限值不能离开人体自身调节机能。针灸病谱研究的意义在于科学地分析和总结其适应症,扬其所长,避其所短。
 
曹雪琴:你谈到“针灸病谱”可划分为基本病谱和等级病谱,什么是针灸基本病谱?
 
杜元灏:针灸基本病谱就是泛指针灸所适宜的病症范围。2002年我们对国内文献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对16个系统461种病症发挥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国外文献针灸治疗病症也达到了130种。2009年我们研究发现国内针灸治疗病症达521种。这是我国第一次用数据和证据来总结针灸适应症。
 
曹雪琴:什么是等级针灸病谱?
 
杜元灏:效能等级针灸病谱是根据针灸自身的治疗效能,将其治疗病症划分为单用针灸、针灸为主、针灸辅助治疗3个等级。循证等级针灸病谱是指基于现有最好的证据,按照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强、中、弱),将病谱相应进行3个等级划分。这两个等级病谱体系我们已经得出了初步结果。等级病谱概念和体系的提出意义更加重大。
 
曹雪琴:为什么说等级针灸病谱意义更重要?
 
杜元灏:由于疾病的情况很复杂,不同疾病的病理性质不同,就是同一疾病也有分期、分型、严重程度的不同,针灸的效能就不同。如果只用针灸基本病谱归纳针灸适应症就太模糊,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
 
曹雪琴:杜教授,我能感受到你深爱自己的专业。下面能否谈谈你的人生感悟?
 
杜元灏:谈到人生感悟,我认为人要学会宽容和感恩。宽容使人能和别人长久地亲密相处,能成就大事。感恩使人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做人道理。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前辈值得我感恩。我的父亲教我做人,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也塑造了我的这种禀性。我的导师石学敏院士及郭诚杰教授、殷克敬教授,在我的学术道路上一直抚育着我,我的成绩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当然,我也要感谢我的研究生们帮我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成果应该属于这个团队,我只是一个带头人。
 
曹雪琴:听说您报名援藏,现在还在西藏工作,请跟我们读者谈谈在西藏的工作和感想。
 
杜元灏:援藏是我人生的一次历练,去年7月1日,受天津市委组织部派遣,我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的一员赴西藏昌都地区人民医院,担任业务副院长。初到昌都,高原反应比较强烈,感受颇深。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下工作确实非常艰辛,这磨炼我的意志。我也感受到了纯洁的蓝天白云和质朴而率真的藏族人民的热情,这里自然的圣洁和人文的淳朴,拂去了我身上和心灵的尘埃,使我更加纯洁和成熟,使我的人生得到了升华。
 
《科学时报》 (2011-3-7 A8 人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20305.html

上一篇:[转载]揭示中医原创思维内涵 构建中医健康保障体系
下一篇:学术界怪现状之一例,可叹!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3 何琴玉 魏强 罗汉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