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精神三题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收入王大珩、于光远主编的《论科学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
一、科学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
科学是个动态的知识体系,它在不断演化发展着。正如在自然史当中,无脊椎动物先出现,后来其地位被脊椎动物取代一样,在科学发展史中,基于数学的科学理论逐渐取代了不是以数学为基础的科学理论。[1] 因此,科学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近代科学兴起至今,实验方法对于认识大自然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那么,实验方法(它要求物我两分)所体现的客观态度则是科学精神的题中之义。今后,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大概会从大自然逐渐转向人类自身。那时,仅仅有客观态度就不够了,因为研究自身做不到物我两分,也就不可能完全客观。那么,科学精神就会有新的内容。比如说,是否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其他个体的感受(EMPATHY),也许将进入未来的科学精神的范畴。
二、科学精神不是绝对的善
从科学走过的历程来看,科学精神可以用浮士德这个形象来代表。他勇于探索,同时也不计任何后果,既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也不计较科学探索对社会有可能带来什么负面冲击。总之,科学精神必须是“为科学而科学”的,必须将科学探索本身作为一种善。这是一个难以避开的悖论。不采取为科学而科学的态度,科学不易取得进步。事实上,自然科学获得辉煌进步的原因之一,便是它长期以来是自主的,只需考虑科学的内部准则,而不必考虑科学以外的种种东西 [2];可是,为科学而科学,会忽视科研的社会影响,从而招致社会的反对。正如毛泽东主席说过的那样,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科学精神”也不是绝对的善,而是有两面性的。我们现在说,提倡科学精神,提倡的只是完整的科学精神当中那部分符合现时社会需求的内容,而不是科学精神的全部。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为了提倡科学精神,就把所有我们欲倡导的东西都往“科学精神”里面装,不允许对“科学精神”有任何微词,这种态度本身是违反科学精神的。
三、科学精神试释义
什么什么“精神”之类的提法,似乎是中国所独有的。多数的“精神”都是语焉不详的。说了半天,科学精神到底指什么呢?科学精神,我认为可定义为,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而顽强不懈地工作、甚至为此而献身的决心和行动。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如果把“科学”这个限制词去掉,刚才给出的这个定义其实同“信仰”的定义差不多。从科学发展史来看,这也不奇怪,因为,早期以至现代的许多科学家都具有一种宗教精神,只不过他们信仰的对象不是神,而是他们认为作为科学研究的前提就必须存在着的自然规律,或曰大道。
科学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理性批评的态度;兼容并蓄的心胸;探索未知的热情。不宜将这个单子开得过长,将属于科学方法或人文精神的内容也拉进来。如果把“科学精神”定义得那么全面,那么与其提倡科学精神,还不如干脆提倡“真善美”得了,真善美的提法更加通俗,更易于理解。
参考文献
1、John R. Skoyles, Rationality without Foundations: Towards a Normative Goal Based 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 http://www.users.globalnet.co.uk/~skoyles/newpop.html
2、Ludger Honnefellder, Science and Ethics, Education and Science, 1998,No.2,see http://www.inter-nationes.de/d/frames/pub/bw/e/bw9802e-artikel.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