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与王永晖老师讨论

已有 3144 次阅读 2011-2-3 19:40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武夷山

 

感谢王永晖老师对我今天的博文进行评论,内容如下:

 

武老师的这篇帖子(博主:指《大年初一聊教育》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409930&cid=695847&goto=new#comment_695847_li),其实蛮有意思的,不过感觉将很多东西混在一起说。

1.
北大、清华的学生,选择出国的比较多,跟北大、清华得到财政经费之事,是否应该有关系。
    a.
因为出国多,所以应该多给,多鼓励它们。
    b.
因为出国多,所以应该降低当前标准。

a
的选项显然是错的,所以武老师赞成 b 选项。但是可惜,北大、清华之所以得到目前的经费,原因并不在于它们培养的学生出国的多啊。

如果以出国学生多为名,实行打击学校之实,恐怕更没有一个学校愿意安下心来,好好培养自己的本科生了。

目前年青人出国热潮,实在是国家政策层面的事情,想遏制这个潮流,不能靠消极的方法,比如制定博主所述的这种政策,实属下策啊。

我的博文曾经涉及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中国的精英教育: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id=210506

大义是,不是把北大清华打下去,而是让更多的学校,也培养出足够质量的好学生,血造的多了,流出去一点也就没关系,美国的人才容量虽大,但终究还是有限。

再次呼吁科学家关注---四级教育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143&do=blog&id=406997

引述了裴宜理的认识,出国热潮的一个作用是,为国内政治稳定做了巨大贡献。如此看来,北大、清华们的功劳是大大的,赏之有理

2.  
教学经费,其实只是学校运行经费的一小块,实际上,北大清华的人均学费,比起二、三流学校来说,反而更低。

      
国家在教学经费上,倒底应该投入多少,这方面北京市开始实行学分制(挂钩于学费),按理应该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说法了吧。

      
成本测算清楚之后,大家才能真地分清楚,北大、清华在培养学生方面拿的钱,跟其他学校拿的钱的差别有多大,是否值得。

        
武老师和众位关注教育改革的科学家们,可以参考一下印度理工大学(IIT)的例子,他们培养的学生,到美国工作的更是了去了,比清华北大的成就大得更多。

           
印度政府,是否应该为此惩罚一下I I T,降低一下它的财政预算(比普通学校高的多)。

      
我觉得不然,做教育,要朝积极面去看,要把吸引来学生、培养出好学生,跟这些好学生出国当作两件事,分开来解决。

      
所以,我在实际教学中,都是鼓励年轻学生出国的,至于他们将来回不回来,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不由我们大学老师说了算的。

 

 

我的简要答复与讨论如下:

 

那篇东西是与人Email聊天的内容,没有那么严格的逻辑。

1、  绝没有打压谁的意思。只是说政府给钱可以给得比过去少,因为它们自有挣钱渠道,企业赞助、横向项目、校友捐助,等等。政府主要的作用应该是助弱而不是扶强,这是古今中外通则。

2、  我说的名牌大学经费已经很多了,主要指研发经费,不是其他经费。您如将著名高校每年获得的研发经费数与一个省科委所能支配的研发经费数做个对比,一定会极其吃惊。

3、  培养袁隆平的是西南农学院,培养王选的是北大。即使按我的算帐法,北大清华也未必吃多大亏,没那么可怕,但算账的结果,如西南农学院或其他获得政府财力支持相对较弱的高校确实对国家贡献较大,则可以获得比目前较多的支持,以便扭转一下失衡局面。

4、  “人才造血必须大于失血”,我完全同意。至于目前属于失血严重还是不算严重?各人判断不一样,最好用数据说话。

5、  微观和宏观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您个人鼓励出国的那些孩子,日后若成为一流科学家,不管什么国籍,都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您也有功。作为整所大学,如果其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热衷于出国且以后不做海龟,或热衷于去外企而不屑于为中国的机构干,则肯定不对头。比如,现在北大清华出去在美国拿到PhD的,比任意一所美国大学的毕业生在美国拿到Ph D的人数都要多,显然是了。

6、  我那篇闲聊的主旨,就是提倡多样性。一个行业若出现企业垄断,就失去多样性了;如果教育系统的管理、评估搞一刀切,似乎只有“211985-参与XX联盟的牛校-北大清华(不断向金字塔尖攀升的顺序)”才是榜样,就又失去多样性了。民办大学自惭形秽,肯定也是不利于多样性的。当年学苏联办学,有其弊端,但学地质的温家宝当了总理,学石油的吴仪当了副总理,这部分是学校类型多样性的结果。现在,一切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楷模,为奋斗目标,则大家可以耐心观察下去:这种格局是否有利于培养未来的袁隆平、温家宝和吴仪。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10042.html

上一篇:大年初一聊教育
下一篇:大年初二聊期刊
收藏 IP: 219.142.136.*| 热度|

5 赵星 黎在珣 刘进平 王桂颖 赵凤光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2: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